季明笑道,“你就不怕賣不出去?”
“彆的還好說,這種囤一囤問題也不大,供奉的時間越長越值錢。”宋月華笑道。
“那你有什麼想法?”季明問道。
宋月華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道,“走吧,先回一趟家,好好琢磨琢磨。”
買布染布費不了什麼時間,主要是寫佛經,再製成衣,這會比較費時間。
“要不,讓易夫子也給咱們抄抄佛經?”季明問道。
宋月華馬上擺手,“易夫子一個人要教三個班,平時備課且不說,閒了還得抄書,小瑜也是這麼個情況,她也不行。”
學堂裡的書本從三字經到四書五經,各類書籍,都是從書肆或謝安那裡借來,再由易夫子抄留下來的。
活生生給她省了百來兩銀子,現在每日還在給學堂書房裡增磚添瓦,就這種事哪裡敢麻煩他老人家。
乙班的白書跟小玉,字跡不如張如山,他們倆也不成。
兩人思來想去,隻能指望張如山。
佛經抄得慢,做衣裳就不用著急,一般婦人的針細功夫到底還是不夠細致。
宋月華道,“讓王婆婆來做吧,她本身開過繡坊,小玉的針線就是從她這裡學的。”
“王婆婆家還有朱嬸子,想來不必擔心耽誤進度。”季明道,“就是一個人抄佛經太慢了些。”
“量產不成,就慢慢囤著些,到時候再一次性放出去,能賺多少賺多少。”宋月華說完拿出20兩銀子給季明道,“這些用來買布料跟茶葉,先做這一批。”
20兩銀子的風險,還是可以扛的。
過了兩天,季明把用黑茶染過布料,全部給張如山送去,讓他慢慢寫。
縣城大街小巷的舊衣裳都收得差不多了,狗娃子來回地搗騰,每天也能賺上不少。
就是收上來的舊衣越來越少,得到隔壁縣收賣衣裳,兩縣之間一來一回費的時間也多。
在等成衣的這期間,季明每天都在東山上和金少陽一起,跟著段一刀學武。
東山上的活計也不輕巧,豬場的雞最近接連發病,大院的人手都調過去清理雞場。
夥房的飯食就隻能挑簡單的做一些。
宋月華又想到了謝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