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凡卻笑道:“他們投靠秦軍,秦軍會接受嗎?”
周章和陳曉隻能苦笑了,按照他們對秦國的了解,秦軍再次打進陳郡,第一批死的人是他們這些土地多的人,貴族和豪強根本投降秦國的沒有這個選擇。
豪強貴族和義軍站在一起,這也算是秦末的特色了。
徐凡繼續對眾人解說道:“誰能夠更加合理分配土地,讓有限的土地保障更多的人的利益,那個國家就可以爆發更加強大的戰鬥力。秦國有各種製度上的缺陷,可以說他殘暴,可以說他冷酷。
但這套製度最偉大之處就是打通了階級的通道,讓奴隸,百姓,士族都有機會成為人上人的貴族,這是其他六國沒有,像楚國這樣世卿世祿的國度更是完全不能比的,這些國家則完全不給奴隸平民一條上升的通道,隻是一攤絕望的死水。
有一句老話怎麼說,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從分配的製度上來說,秦朝的君主和大臣們改革了土地分配製度,把屬於貴族的土地分給了普通百姓,讓他們成為自耕農,還用軍功受爵的方法打通了百姓和貴族之間的通道,秦國削弱了貴族的力量,壯大了自耕農的力量,讓更多的人受益。
秦國和六國相比,秦國照顧了大部分自耕農的利益,是仁義正義的一方。而六國政權卻隻代表少部分貴族的利益,他們才是仁義不施的一方。秦國滅六國可以說是自耕農戰勝了貴族,是先進的土地分配製度戰勝了落後的土地分配製度。”
徐凡的話讓眾人三觀碎裂了,一直是暴秦視人的秦國是仁義一方,反而是關東六國是不施仁義一方,周章和陳曉難以接受,倒是陳崗他們能理解,這個世道難熬,楚國沒滅的時候也沒有好過。
倒是徐凡直接卻是越說眼睛越明亮,有了新的感悟了。
他以前看曆史書,還隻是當曆史故事來看,卻從來沒有以土地利益分配的角度看待秦之後的2000餘年封建曆史。
有人曾經說過,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這話不是一句感性的思維,而是曆史的總結。
從秦之後的2000多年的封建曆史王朝當中,漢唐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兩個巔峰時期,要是從唯物主義曆史觀來說,這兩個王朝之所以會成為封建王朝的巔峰,就是因為兩個王朝土地分配製度的更合理,可以組織更多人力為這個王朝效力。
大漢繼秦製,從開國就均田,休養生息60年,國力快速恢複,武德充沛,內可以鎮壓豪強,外可以暴擊匈奴。
大唐的府兵製也是以均田為基礎的,所以唐軍的軍事力量極其強大,動不動可以調動幾十萬大軍遠征萬裡,長安以西九千裡,皆是大唐國,漢人的版圖前所未有的擴張。
這就是比較公平的土地製度帶來的王朝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