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大半南宮縣百姓都被漢軍收容,在陳嬰指揮下全新百姓都在努力恢複生產。
當第1天的糧食兩斤糧食到達民夫家眷手中的時候,南宮縣所有鄉裡都轟動,手裡的糧食才是最真實的。漢軍不但真包三餐還讓民夫用手中的糧食養活家人,頓時漢軍在他們看來簡直就是活菩薩(雖然這個時候菩薩還沒有傳來,但民夫內心的想法就是這樣的)。
漢軍用不到3天時間,獲得了所有南宮縣百姓的擁戴,經曆了幾個月噩夢,南宮縣百姓終於看到希望了。
當然與之對應的,就是當地的鄉老豪強哀嚎遍野,幾萬石的糧食,地主豪強家也沒有這麼多餘糧,更不要說還是拿給那些草民食用,這不是在浪費糧食。把糧食交給漢軍已經讓他們痛苦萬分了,漢軍還把這些糧食給草民食用,更是在他們傷口上撒鹽。
他們能接受強權壓迫自己,卻不能接受比他們地位還低的人來占自己的便宜,因為這對他們來說是比強權壓迫自己還要痛苦的事情。
他們本還想要拉攏本地的百姓以抵抗漢軍的命令,這種事情在秦國他們是不敢用的,因為蒙恬是真會殺人,但漢王有仁義之名他們是知道,現在也沒有聽說過漢王無緣無故的殺戮,更沒有屠殺百姓,人善被人欺,被這些豪強士紳表現的淋漓儘致。
但很快他們就驚訝的發現,他們的佃戶全部跑到漢軍手下做事情了,他們想要找百姓鬨事都找到不到人。
現在漢軍手中做事情的百姓超過5000人,占據整個南宮縣一大半之後,而且數量還在快速增加,漢軍就像沒見過人一樣,老弱婦孺一個都不放過,很多南宮縣的百姓,乾脆全家給漢軍服徭役,就沒有見過這樣拉壯丁。
這些豪強都明白自己沒有反抗的餘地了,於是他們每個人都像死了父母一樣板著臉,把自家的糧食拉進縣令的府庫當中。
南宮縣百姓看到豪強士紳的糧食拉進官倉可沒有同情的想法,而是欣喜無比,漢軍的糧食多了,他們這份活才能長久的做下去,他們的命才能保得下去。
有遠見的百姓,已經開始把漢軍付給他們的糧食省吃儉用的囤積出來一部分,打算作為來年的種子。他們巴不得這些豪強送給漢軍的糧食越多越好。
百姓眼睛可是雪亮的,他們都快餓死了,這些所謂的鄉老卻投靠秦人,掠奪走他們家族最後的糧食,可是一點都不講同鄉之情。
他們都要餓死了,這些鄉老家中還有如此多的糧食卻不願意救他們,這是要看著他們餓死,這算什麼同鄉。
有了漢軍這個強烈的對比,南宮縣百姓果斷舍去了鄉老豪強他們。
而豪強鄉老沒有本地同鄉支持,就憑他們家的幾把長戈怎麼和上萬漢軍鬥。
所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話是有道理的,當你把所有的百姓都組織起來的時候,對付幾條雜魚還不是輕輕鬆鬆的事情。
許重召和劉邦把南宮縣來的趙俊的情況彙報給徐凡,並且說了他們現在做的事情,並且請求下一步指示。
徐凡有點驚訝道:“沒想到趙國的情況已經如此嚴重了。”
張良:“邯鄲出了問題?”
徐凡把許重召他們的書信交給張良看。
張良看完反而沒有像徐凡那樣奇怪了,畢竟徐凡來的世界,饑荒也隻在新聞當中看過。在秦末他一大半都是在起義當中度過,他對這個世界了解的並不太深。
但張良見過像南宮縣這樣的情況太多了,當年統一大戰死的又何止是士兵貴族,那可是一場波及整個天下的災禍,死的最多的永遠都是百姓。
徐凡道:“對許重召他們回複,說他們做的很好,讓他們以百姓為主,深深的紮根在巨鹿郡,但短時的救濟隻是浮於表麵,要真正做到讓百姓安穩活下去隻有均田,隻有均田了,漢軍才能真正的紮根於趙國。”
張良愕然道:“漢王,大戰將至,此時不是均田的時機,而且許重召他們也沒有足夠多的官吏。”
徐凡卻笑道:“矛盾越激烈的時候,越是改革的時機,要是沒有這次糧荒,南宮縣的百姓怎麼會站在我們這邊,他們大概率會站在知根知底的地主豪族一邊。
但現在百姓需要革命,百姓明白要活命,隻能站在漢軍一邊,逼著那些地主豪強拿出土地糧食來救命,這就是改革最好的時機。”
“至於征召足夠多的官吏更是簡單,命令丞相召集500優秀的裡長,鄉長,讓他們支援趙國,現在趙國需要的不僅僅是軍隊,而是一個完備的秩序地方官府,舊秩序被摧毀了,新的秩序要跟上,不然就浪費了這個時機。”
張良馬上說道道:“漢王此時我軍重點對付的對象,不應該是蒙恬的北疆軍,為何在巨鹿竟花費如此多的人員和精力?”
徐凡笑道:“蒙恬的北疆軍此時已經是甕中之鱉了,他掙紮不了多久,反而是巨鹿郡的事情,我認為更加重要,當初我們義軍起兵反秦,就是要摧毀這個殘暴的舊世界之外,建立一個能讓百姓也活的像人的新世界。
而現在趙國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更加需要新的秩序,許仲昭和劉邦他們做的事情反而更加重要,他們是在建立一個符合我們漢國的全新世界,隻要我們能在那裡紮下根,誰也趕走不了我。”
張良這才恍然大悟,漢王這是在為以後做準備。
說起來這次諸侯會盟,張良挺失望的,這本是他強力推薦的,他想要徐凡當上合縱長,重新建立一個和暴秦完全不同的秩序。隻是沒想到各路諸侯暗中勾心鬥角,根本形成不了合力,徐凡這個合縱長除了得了一個名義的盟主頭銜,其實什麼都沒獲得,至於建立新的秩序更是妄想。
各路義軍還是自行其是,好在大家對暴秦的恐懼依舊在,消滅秦軍的共識沒有變,要不然的話,這次的聯合就真成了一盤散沙,讓人笑話了。
始皇帝37年6月20日。
在陳郡為大軍籌集糧草的周章,在得到徐凡這個命令不由的一陣苦笑,他們這個漢王果然就是喜歡搞事情。但他還是下令道:“蕭長史,去找各郡縣數據最好的亭長,裡長,鄉長,召他們在陳郡彙合,讓他們準備上前線。”
蕭何奇怪問道:“前線為什麼要漢吏?”
蕭何在丞相府過的如魚得水,周章發現他做任何事情都可以安排的妥妥當當,尤其是幾十萬大軍需要糧草,事務多而雜亂,每天丞相府的上百官吏都要深夜,還經常容易出現錯誤,不是把刀劍當成了石炮,就是糧草沒有及時抵達,總之各種意想不到的錯誤和事情都會發生。
而這其中蕭何在一眾漢吏當中可謂是鶴立雞群。交代他事務總是最快完全,而且也完成的最好,錯誤也最少,後麵周章提拔蕭何成為丞相府長史,正式成為了周章的左膀右臂,為周章處理了大量的政務。
周章苦笑道:“趙地被秦軍禍害的餓殍遍地,漢王想要重新維持當地的秩序,所以需要漢吏接管當地的府衙。好在他沒有要糧草,要不然再養幾百萬的趙人,老朽這頭隻怕會爆炸。”
蕭何道:“屬下這就去安排。”
“名單的漢吏最好都是有從軍經驗的,趙國畢竟是戰區,光書生是管不好當地的事情。”
蕭何道:“諾!”
蕭何和下屬忙碌一個晚上,在第二日交給了周章一份700人的名單。
周章最後刪減一些,最後定下了515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