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曆二十四年,四月一十五日,長安城,燕宮。
衛尉陳列對著徐凡簡單彙報了一下周策等人,從新大陸回到大漢引發的風潮。大漢各郡縣都有人往臨淄郡跑,大漢的海商也開始向北轉移。
雖然現在大漢海貿的主力都是在南洋和天竺一帶,但這條航線競爭壓力大,利潤也低。而現在新大陸航線已經被朝廷開辟出來了,同時周策他們也證明了,新大陸的潛能,那是一塊不輸給天竺的巨大市場,聞風而動的商家自然想要開辟這塊紅海市場,吃到第一口頭湯,按照過往的記錄來看,新開辟出來的市場,頭一年的利潤比得上後麵10年利潤之後,看到利潤的商賈自然像聞到血腥味的鯊魚一樣蜂擁而入了。生怕自己去晚了連頭湯都喝不到。
而這股熱潮讓徐凡有點高興,又有點擔憂,高興的是有了民間艦隊的力量加持,大漢一年可以向新大陸運輸幾萬乃至十幾萬的人口。要知道去新大陸的船票價格可不低,就現在的情況而言,一張船票成本價就是要上萬錢,而要是再保留利潤的話,一張船票就要有三四萬錢的價格。
畢竟大漢的一艘萬料海船價格達到千萬錢,每年的折舊費就高達一兩百萬錢,運輸幾百個人去新大陸,一來一回就要浪費大半年的時間,還要承擔海上的風險,想讓海商主動運輸人員去新大陸,一個人的船票最起碼是3萬錢以上。
要是完全靠大漢朝廷向新大陸輸入人口,每年最多運輸幾千人去新大陸,再多大漢朝廷的財政就支持不住了。
民間商船的加入可以極大提升新大陸的漢人比例,降低大漢開拓新大陸的成本,這對大漢朝廷來說是極其有利的事情。
擔憂的是這麼多人口去了新大陸,各種生活物資能不能承受得住,徐凡記得當年的牛牛知殖民新大陸的時候,就幾百人口都差點扛不住,還是當地的土著,不知道這些人的殘暴,送給他們火雞,讓他們度過了那個難熬的冬天。
於是他們設立感恩節,感謝上帝送這些火雞給他們,然後等他們站穩腳跟之後,反手就把大陸的土著屠殺的乾乾淨淨。最不要臉的是他們居然還有臉在幾百年之後拍成電影叫什麼《風中奇緣》,這是生怕彆人不了解這段不要臉的曆史。
大漢顯然是不會學習這一套的,這就要處理好和新大陸土著的關係。但要是太多人去新大陸糧食不夠吃,徐凡閉著眼睛都知道這些海商會做什麼選擇。就大漢對四周文明的碾壓程度,居然都會出現海盜,這些海盜怎麼來的?徐凡心知肚明。
這個時代出海的基本上就沒多少道德底線,商賈海盜,一體兩麵。幾乎是所有文明在大航海時代都少不了海盜的加入。顯然去新大陸,北殷洲都督府就要解決好後勤的問題,要不然會出大問題。當然要是能想辦法讓這些海商自帶乾糧那就最好了。
徐凡想了想道:“讓北殷洲都督府主簿陳買在臨淄郡宣布,都督府將以新大陸400錢的價格無限量收購糧食。”
陳列道:“諾!”
這些年隨著大漢的人口滋生,各種經濟作物的擴張,大漢糧食的價格終於開始緩慢提升了,去年大漢秋收的糧價,普遍突破了40錢每石的價格,要是把糧食運輸到新大陸可以提升10倍的價格,賺取大概2~3倍的利潤,對現在的大漢海貿而言,算不上利潤豐厚,但是卻可以算是一筆比較固定的收入,會有不少海商願意做這樣的運輸。
糧食價格提升對大漢的農戶而言,是他們這二十幾年聽到的最好的消息。這價格差不多相當於大漢的每?農戶增加了兩三千錢的收入。小孩中學半年的學費賺回來了。周勃甚至把這當成一個政績,在去年的賢者大會上宣讀開來。
這的確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隨著產業越來越成為大漢的財富來源了,工匠增加兩三千錢的收入很簡單,每個月增加兩百錢的俸祿就達到了,但想要農戶增加兩三千錢的收入卻非常難,農戶的基數太大,即便是現在大漢依舊是一個農戶人口占絕大多數的農業國,如此龐大的數量,再加上農產品的價格低廉,想要農戶增加100錢的收入,比工匠難了10倍都不止。
所以農戶增加收入才會成為周勃的政績。當然即便是增加了這點收入,對大漢的農戶而言,生活狀態的改善依舊有限。
此時大漢文明大擴張的時代,大漢已經占據了後世的南洋,殖民了後世的天竺,觸角甚至伸到了後世的中亞地區,在殷洲大陸也有了墾殖點。整個大漠也歸了大漢,大漠的無數牛羊馬,為大漢提供耕作的勞動力,出行的動力,紡織業的原材料。
可以說耗費了大半個歐亞大陸的資源,才讓大漢7000萬百姓,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技術水平當中,解決了溫飽問題,一部分百姓生活水平達到小康標準。
但解決溫飽之後,大漢的百姓有了更高的追求,那就是實現家族階級的躍升,而想實現這一步,一就是去大漢的各大諸侯國,那裡屬於開拓狀態,機會更多。
二就是最容易實現最主流的方法,讀書。隻要能考上中學,成為大漢龐大產業鏈上的一顆螺絲釘,在大漢躍升為中產是不成問題的。
而此時的大漢依舊是6年義務教育製度,讀小學的花費低
但中學的花費卻不少,每年的學費就四五千,要是家中小孩多的話,十幾年的積蓄可能在讀中學的那三年時間消耗一空。現在的大漢和後世有幾分相似,教育,醫療和住房所謂的大漢百姓新要麵對的問題。
而就在這個時候,周勃找到徐凡。
他看到徐凡馬上訴苦道:“陛下,要是您知道金銀礦的位置,何不告訴朝廷?讓朝廷直接掌管這些金銀礦,這些增加的收入可以讓朝廷做很多的事情,您一直設想的降低農業稅就有著落了。”
周勃為大漢的丞相已經有4年時間,他這四年時間主要就在做兩件事情,一件就是延續蕭何曹參他們的政策,大力建設基建項目,讓大漢54個郡都有軌道連接,同時以鐵軌取代木軌,建設大漢的鐵軌主乾網絡。
搞大基建就相當於財政轉移,把朝廷收上去的財富再次是轉移到地方來,可以帶動當地百姓的就業情況,提升沿線鋼鐵行業的發展,對地方而言有百利而無一害,所以地方郡縣各級漢吏,對朝廷修軌道,修鐵路,修碼頭,修瀝青馬路,都是舉雙手支持,所以大基建周勃這4年來做的非常順利,幾乎沒有任何阻礙。
二就是深化大漢的稅製改革,降低大漢農戶的負擔,提升他們的收入,讓農戶的收入也能達到大漢的小康標準。
田賦的改革就非常複雜,周勃推動了4年,即便有天子的支持,農家在地方上協助,但降低農賦依舊是在艱難的推進當中。
目前還隻是在上郡,九原郡,雁門郡,北地郡等大漢十個最貧窮的邊郡,他們的田賦由三成減少到兩成,周勃想要在自己兩個丞相任期之內,把大漢的田賦由三成降低為一成,依舊是任重道遠,甚至可以說幾乎沒有希望完成。
在大漢增加稅率困難,降低稅率更加困難。尤其是農稅,涉及到方方麵麵,說是牽一發而動全身也不為過。
這些年大漢產業發展的極快,加上大漢朝廷又手握少府這樣的吸金利器,大漢朝廷收入增長是非常快的,減少一些田賦是沒有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