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曆二十五年,三月十五日,九江郡,郡監軍府,鄭齊和他帶來法家,墨家子弟全部彙集於此。
鄭齊開口道:“大家在九江郡也巡視了一個月時間了,對九江郡也有初步的了解了,現在說一說了解的情況。”
墨家熊居第一個開口道:“九江郡工業基礎極其差,沒有重工業,隻有一些小型輕工業,同時當地的工匠數量少不說,他們的技術也極其差,可以說九江郡的工匠依舊是生活在大秦的時代,這就不怪九江郡幾次想要建立鋼鐵廠都失敗了,市場競爭且不談,當地工匠的技術也達不到標準,我等想要推廣陳郡的官營模式根本行不通,因為九江郡就沒有幾個作坊,又如何官私合營,陳郡模式在九江郡行不通。”
陳郡官私合營不但有法家的努力,也有墨家的參與,這兩個學派在陳郡再次聯合起來了。
鄭齊歎口氣道:“某也察覺到了,九江民風彪悍的確和陳郡不同,九江變法的落腳點還是要在鄉裡之間。”
熊居道:“種植上的技術不是我墨家擅長,郡監可去上郡請農家學者。”
鄭齊道:“某的確是有這打算。”
戰國時期法家兩大盟友就是墨家和農家,現在法家內部也有重新和墨農兩家重修舊好之意,法家想要改造世界就缺少不了,農家墨家這樣的技術學派。
鄭齊繼續說道:“但現在的天下,農業賺錢畢竟不如工業,熊墨者,你認為九江郡這情況,能發展什麼賺錢的產業,我等隻有給九江帶來利益,九江郡的漢吏才會配合我等變法。”
熊居想了半天道:“九江郡在工業發展的唯一優勢就是勞動力成本低,某統計過,九江郡最低俸祿是700錢,當地百姓月俸祿一般不會超過800錢,而一江之隔的陳郡最低俸祿標準超過了1500錢,工匠一般俸祿是2000錢。而在會稽郡,最低俸祿的1700錢,工匠一般俸祿是2300錢。”
“也就是說在九江郡發展勞動力密集的紡織機,俸祿的成本隻有陳郡和會稽郡的三四成左右,這是一?巨大的優勢,但想要發揮這個優勢的前提是工匠合格,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九江郡的年輕人大部分都去陳郡和會稽郡打工去了,留在本地的大部分都是難以融入大漢的越人,她們能不能適應紡織這份差事還是令人擔憂。”
鄭齊想了想道:“那麼我等就在九江郡建立紡織技術學校,專門培訓越女紡織如何?九江郡的地理優勢比陳郡更好,某想先發展桑蠶養殖,先為陳郡,會稽郡提供生絲,等積累一定錢財之後,再發展紡織業,農業則發展製茶行業,改山林為果園,發展水果罐頭行業,畢竟會稽郡就在九江郡東麵,水手是卻少不了優質的水果罐頭的,而他們可是大漢的有錢人。”
他們商議一陣之後,發現鄭齊的想法是最可行的。
最後趙喻道:“師兄,普法工作還應該跟上,不然以九江彪悍的民風,隻怕這產業也是很難發展起來的,而且即便發展起來了,也會出現很多攔路打劫的匪徒。”
鄭齊想了想道:“一切的問題還是要靠發展來解決,某會上書朝廷,請求朝廷讓九江郡征召3萬基建兵,以進行基礎設施。”
這要是在大秦就好辦了,秦法森嚴,直接把這些彪悍的越人抓起來成為基建的刑徒就可,當年關中百姓可是比越民彪悍多了,秦穆公的馬說殺就殺了,但還不是被他們法家炮製的服服帖帖的。
但在大漢顯然這套是不可能實行的。不過換個思路也是一樣,招越人為士兵,訓練他們軍紀,讓他們成為基建士兵,完善九江郡的基建,同時等這批士兵出來之後,就是合格的工匠了,這時候官營的作坊正好缺工匠。最重要的是,大漢有三年義務兵役製度,招募越人為士兵,隻需要付出一點津貼,而且還是朝廷付款,這和大秦的刑徒也沒有什麼兩樣,都是幾乎不要錢的勞動力,他法家是為了改造世界,有不是想把世界變成一個囚籠。
他們製定好官營變化的切入點之後,鄭齊一方麵上書大漢朝廷要政策,一方麵聯絡農家之人,請求他們派遣農家學者來指導九江百姓建立種植園。
三月十七日。
大漢朝廷同意了鄭齊在九江郡征召3萬基建兵提案。
三月二十日。
農家丁越帶領上百農家學子來到九江郡。
鄭齊都有的愕然道:“丁師,你們農家不是在上郡,怎麼會這麼快來到九江郡的?”
丁越笑道:“探險隊不是在新大陸弄到了很多新式的作物,我農家在會稽郡建立了一個作物培訓基地,坐火車來九江郡也就是半日的時間。”
鄭齊道:“九江郡已經被納入變法的試點郡,丁師可清楚?”
丁越點頭道:“大漢月報上看到了。”
鄭齊道:“但九江郡的工業基礎極其差,陳郡變法的經驗不適合九江郡,在陳郡某打算以農業為切入點,因地製宜的組織當地的百姓發展桑蠶養殖,建設茶葉,果園,發展紡織業,製茶業,水果罐頭行業,而這些都和農業有關,所以隻能求教農家了。”
丁越點頭道:“九江郡的確適適合發展這些行業,隻要是富民之舉,我農家義不容辭,不過一郡之地,就我等百人有的力不從心,某這就讓師兄多派遣一些農家子弟南下,我等可以先期組織九江郡百姓生產。”
這個時候趙喻道:“九江郡民風彪悍,還是等朝廷招募了一些士兵丁師再下鄉吧。”
趙喻是跟著鄭齊巡視了一遍整個九江郡的,這一路可以說差點把他的三觀都給震碎了,他從小生活在關中,真很難想象大漢治下還有這樣無法無天之地,他甚至覺得九江郡就和曆史說上寫的秦末沒什麼兩樣,丁越就這樣下鄉,太危險了。
丁越卻笑道:“隻要我等和百姓一起勞作,百姓就會知道我等農家自己人,又怎麼會危險。”
大漢曆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二日。
九江郡征兵的告示貼滿了九江大大小小的縣,鄉,裡,告示上明確表示九江郡十一月將會征召3萬士兵,希望各縣鄉百姓踴躍報名。
這個告息一出,整個九江郡都轟動了,朝廷往日在九江征兵不過幾百人,而現在卻翻了幾十倍,這讓整個九江郡上下都和過節一樣,在大漢參軍就相當於科舉考上漢吏了,這是可以直接改變一個家族命運的士氣,尤其是當地的越人,他們能改變命運的路徑更少,參軍是最好道路,但偏偏每年朝廷參軍的名額就那幾萬了,平均分到一個郡也就幾百人,參軍的難度和科舉差不了多少。這條消息傳開指揮,九江郡出去打工之人,紛紛接到家人的書信,讓他們一定要在征兵前回家。
大漢曆二十五年,四月二日,安豐縣,百花鄉。
百花鄉也是百越之民,他們是最早投靠大漢的百越部眾,現在融入大漢已經有二十餘年,可以熟練說漢語,寫漢字,可以說已經和大漢人一樣了,而今天鄉薔夫卻通知所有百花鄉村民,說農家學者要找他們商量事情,讓他們來鄉署。
“鄉親們,現在大漢的天下雖然貨物豐富,但想要買東西卻要花錢,大家覺得某這說法對不對。”丁越對著李家鄉村民道。
一個老者道:“現在小子們隻有出去才能賺到錢,但外麵的花花世界吸引人,我們百花鄉,這二十年人口沒有增加不說,還減少了,這算是什麼事。”
丁越道:“這還不是我們九江郡貧瘠,同樣做事情,在會稽郡能賺2000錢,但在九江郡卻隻能賺700錢,想要賺錢那隻能離開家鄉了。”
在場的人都沉默了,百花鄉有三千人,但現場卻沒有多少青壯,反而是白發中年一大群,孩童也是一大群,顯然青壯都是外出打工的。
“是呀,有什麼辦法,誰讓我們九江郡窮,隻有外麵才能賺錢,小子們隻能妻離子散去外地打工,留下我們這些老老小小。但人都走光了,我們鄉怎麼辦?我們的祖宗可都在這裡。”
丁越道:“想要改變這種情況,隻有改變百花鄉落後的麵目,讓青壯在本地做事情也能賺錢,我們農家就是想要改變百花鄉貧窮的麵目。”
“我們這老老小小的,如何改變百花鄉的情況?”
“一個人力量小,但一群人力量就很大,我們農家想要組織大家成立農社,就是大家一起耕作,一起收獲,種地最多隻能吃飽飯,但很難賺錢,但要是我們聯合起來,一部分土地種糧食,一部分種桑樹,甚至外麵的桃山也可以利用起來,把桃子做成水果罐頭,這也是一筆財富,這樣的事情一個人是做不了的,隻有所以人能聯合做才做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