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江月何年初照人(2 / 2)

穿越遇李白 樂從心來 8108 字 9個月前

武則天又想到自己的堂侄、右衛中郎將武攸暨。

右衛中郎將,官名。唐高祖武德五年(622)改右翊衛為右衛府而置,高宗龍朔二年(662)去府字,置一人,將軍缺,則代之。宋朝置為環衛官,無定員,無職掌,多以宗室為之,亦用為武臣贈典或武官責降散官。

但是當時武攸暨已婚,為此武則天不惜借故處死武攸暨的妻子。

這次婚姻,是武則天為了保護太平公主而采取的手段。

載初元年(公元690年),太平公主改嫁予武攸暨。武則天在太平公主第二次結婚的兩個月後正式登基,太平公主因為成為了武家的兒媳而避免了危險。

婚後,太平公主替武攸暨生下兩個兒子、兩個女兒。這兩個女兒,就是武豔、武麗。

對任何一個讀書人來說,給當時權勢極盛的的太平公主服務,可謂是求之不得的美差。

可是,凡事有兩麵。一個有學識、溫文而成熟的男性對豆蔻年華的少女來說,往往是極具魅力的,武豔很快對這位差不多大自己40歲的老師心生愛慕之情。

師生兩個每天近距離接觸,尤其是少女的癡情,點燃了張老師蠢蠢欲動的小火苗,隨後一發不可收拾,二人愛得如癡如醉,愛得忘乎所以。

然而,巨大的年齡差,巨大的階層差異,注定這個感情之花不論怎樣怒放,都結不出想要的果實。

而最直接的原因是太平公主喜歡“收納”青年才俊。崔湜就是其中之一。

崔湜年輕時便以文辭著稱,後考中進士,累遷至左補闕,又參與編撰《三教珠英》,改任殿中侍禦史。

太平公主久慕崔湜的學問、儀表、風度,想招他進府,沒想到崔湜卻拒絕了她。

太平公主不死心,左思右想找不出好辦法。

旁邊管事給她出主意說:“公主殿下,我有一計,咱可以和崔家聯姻,將武豔嫁給崔湜的弟弟崔滌,兩家成了親家,常見麵自然不在話下。您看如何?”

對兩家來說,這是個共贏的點子。雖說崔家已是門閥貴族,但和太平公主聯姻,多一個可以依靠的保護傘,豈不是更保險?於是,兩家很快就將崔滌和武豔的婚事確定了下來。

隻是令太平公主沒有想到的是,女兒武豔正和張若虛熱戀,彆說是崔滌,就算是皇帝,可能也入不了她的眼了。

得到了確切消息的武豔向張若虛哭訴自己已被母親定親的消息。

武豔對自己的愛情還抱有幻想,張若虛卻明白,自己需要趕緊離開公主府了,否則二人的事一旦敗露,等待他們的還不知道是什麼結果呢。彆說是太平公主,就是在崔家眼裡,自己也不過是一隻螻蟻。

(三)

張若虛逃回故鄉揚州,旅途是在寒冷的冬季,到揚州已經是早春二月。

揚州春色著實殊勝,以至於張若虛百年後的唐代詩人徐凝寫下了後世傳誦的名句:

“蕭娘臉薄難勝淚,桃葉眉尖易覺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徐凝這三分之二的雋永詩意,彆致而新奇,讓後世之人對揚州的向往如醉如癡,“二分明月”成為揚州的代稱。

此後,北宋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中“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也不遜色。至於“月色無賴”,後世如王安石“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杆”中的“春色惱人”,即運用了同一手筆。

這樣美好的揚州,讓張若虛心情好了些,但依然時常惆悵。

自己今後的仕途已經注定渺茫,對於自己愛著的青春少女,他更是愛莫能助。

揚州美景伴著張若虛複雜的情緒。望月的人,想家的心,對人和宇宙的扣問,就在筆下的《春江花月夜》中朦朧地鋪陳開來。

天涯共此時。長安城中的武豔,夜色中對著揚州的方向失神……

關塞年華早,樓台彆望違。

試衫著暖氣,開鏡覓春暉。

燕入窺羅幕,蜂來上畫衣。

情催桃李豔,心寄管弦飛。

妝洗朝相待,風花暝不歸。

夢魂何處入,寂寂掩重扉。

這首五言律詩,是張若虛早些時候寫的,在給武豔做老師到時候教給過她。

如今,天各一方的兩人,竟如同詩中的情景一樣!可見,有些人的命運早已安排好,必然要沿著既定的軌道前行。

婚後的武豔並不幸福。崔滌知道,這個婚姻本就是太平公主的一樁交易,自己不過是一個幌子而已。他並不愛武豔,所以,二人的婚姻隻剩下了形式。

春日的夜裡,依舊

是武豔一個人獨守空房。徘徊反側許久,武豔提筆將這首《代答閨夢還》謄寫在絹帕上。

(四)

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張若虛生於大唐揚州境內。這時候的揚州,正是“江左名都、竹西佳處”,生在這樣一個好時代,又在這麼一個山青水秀的好地方,不用想也知道,張若虛的少年時代是很幸福的。

兩年後,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公元649年7月10日),被後世無數豪傑崇拜的唐太宗李世民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他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諡號文皇帝(後加諡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葬於昭陵。

李世民,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一說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人,又說钜鹿郡(今河北平鄉)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649年在位),**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他愛好文學與書法,有詩作與墨寶傳世。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往雁門關解救隋煬帝。

隋末無道,李世民首倡晉陽起兵,被李淵拜右領軍大都督,封敦煌郡公,領兵攻破隋都長安,拜尚書令、光祿大夫,受封秦國公、趙國公。

唐朝建立後,李世民領兵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立下赫赫戰功,唐高祖李淵任他為天策上將,封秦王。

唐高宗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被冊立為皇太子。八月初九日,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號貞觀。

唐太宗在位初期,虛心聽取群臣意見,開門納諫。對內,以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和吐穀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與北方地區各民族融洽相處,獲得尊號“天可汗”,為唐朝後來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麵奠定重要基礎。

李世民駕崩,中原的漢人們淚流滿麵,家家縞素;而那些異族的臣民,則用他們的方式為“天可汗”送行。割發、劃麵,從**草原而來的突厥人用這種方式,表達著他們的哀痛。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