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前度劉郎今又來(2 / 2)

穿越遇李白 樂從心來 3705 字 9個月前

故事並沒有這樣結束。

時間又過了十來年,劉禹錫又回到了長安。寶曆二年(826年),劉禹錫奉調回洛陽。大和元年(827年),劉禹錫任東都尚書。

從初次被貶到此時,前後共曆二十三年。

此時當權之人已經換了一批又一批,而當年的核心人物已經死去多年。

我劉郎可不是好惹的!被貶的劉郎更比你們活得長久!於是,劉禹錫又寫下《再遊玄都觀》。

此詩前麵還有一段序文,劉禹錫介紹了事情的前因後果,眼下就是重回長安去看了那當年的玄都觀。如今已是蒼涼景,那百畝的玄都觀一半都是苔蘚,千樹桃花早已不在,隻剩下一些菜花在風中擺動。當年種桃樹的道士去了哪裡?

“桃花淨儘”,那些當年如桃花燦爛的人,還剩幾個?不是**,就是已經沒有什麼權勢了。可是我劉郎又回來了,你們好多人是不是已經去見閻王了?

這首詩,既是回到京城的喜悅,更是對那些當年排擠他的人深深的嘲笑和鄙視。

千年之後,通過這首詩,我們依然仿佛能看到劉禹錫的眼神,那對排擠他的人的輕蔑眼神:

“有本事再來貶我一次啊!”

(二)

在唐代的著名詩人中,絕大多數人喜愛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杜牧更甚於劉禹錫。

原因很多條,最重要的一條,恐怕是劉禹錫太傲,容易得罪人,有時還太偏執,不像白居易那樣隨和,善於處理人際關係,同時又不失正直。他全憑自己的才學贏得了在朝中和文人圈子裡的地位,個性與柳宗元相近,但恐怕還要犟一些。《舊唐書·劉禹錫傳》說他“既任喜怒淩人,京師人士不敢指其名”,又說他“恃才褊心”,這都是指他恃才任性、疾惡如仇和盛氣淩人的一麵而言的。

不過,說劉禹錫“恃才”,也沒冤枉他,因為他性格中的確有恃才自傲的地方;但說他“褊心”,卻似乎有點冤枉了他,因為他畢竟與**過他的政敵竇群重歸於好,晚年又與白居易詩詞唱和,趣味相

投,如果他心胸狹隘,就很難做到這些,也很難與白居易如此交好。

也許正是由於他這種倔強固執、不輕易服輸的詩人個性,才使他一生“久落魄”,長期貶謫為外官,被朝廷拋擲於巴山楚水、南蠻荒涼之地達二十三年之久。

但是,詩豪就是詩豪,劉郎就是劉郎,劉禹錫一路被貶一路歌,在命運的重重打擊之下,卻仍能吟唱出極富豪邁氣質的詩篇。

和很多著名詩人文人一樣,劉禹錫也是年少得意、名動京城。十九歲的劉禹錫遊學洛陽長安,名播士林。二十一歲的劉禹錫進士及第,春風得意。前途本一片光明,卻因參加**革新運動失敗,三十三歲的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朗州即今湖南常德,也就是後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說的“巴山楚水淒涼地”。

而立之年正是大展宏圖的時候,劉禹錫卻仕途不順,遭此打擊。一般人也許就一蹶不振了,但劉禹錫並沒有,路上還寫下這首《秋詞》,告訴世人他並沒有萎靡不振,依舊元氣滿滿!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p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