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遇李白》全本免費閱讀 []
(一)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初唐四傑身後約80年,對於“四傑”的曆史貢獻,詩聖杜甫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在《戲為六絕句》詩中這樣說。
“初唐四傑”有極度的相似性,神童出身,悲劇結尾,官職式微,名氣流傳。也正是這樣帶著傳奇色彩又分外真實的他們,一改齊梁宮體詩的弊病,將視線無限拓展,從宮廷飛入尋常百姓家,從亭台樓閣移至江山大漠。此先華而不實的駢文在他們筆下榮獲了新生,詩文所抒發的感情也不再局限於情愛紛擾,而是真正將眼界放寬,用豪邁淒涼的筆法,書寫儘了他們鬱鬱不得誌、多愁多病身的一生。
“四傑”的詩歌,可謂以書生意氣來激揚文字,充溢著疏朗奮發的骨鯁之氣,真正與當時流行的宮體詩區彆開來了,昭示著唐詩時代的來臨。
若說盛唐風骨,恐怕無人會否認他們四人的功績。正是初唐的這場改革,為盛唐氣象,增添了一筆慷慨與壯誌情懷。
誰又能想到,這初唐四傑,命都不太好。
大約公元676年的夏季,被譽為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勃在交趾探望父親後,乘船再次經南海北部灣防城海域時,因正值夏季,風急浪高,漁船顛簸,不幸溺水驚悸而死。
王勃為什麼會到如此之遠去探望乃父呢?細究,有其今日之果,必有前時之因。
王勃大約生於650年,字子安,初唐的文學大家。出生於古絳州龍門,出身在一個世代儒學的官宦之家。
王勃在幼年時就非常聰慧,可謂是博學多才的“神童”。
據史**載,王勃六歲時就會作詩文,詩文構思巧妙,詞情英邁。九歲,王勃就開始讀泰鬥級人物顏師古注的《漢書》,同時撰寫《指瑕》十卷,並能指出顏師古的著作錯誤之處。
十歲時,王勃便飽覽了六經。十二歲至十四歲時,他又跟隨當時的名醫曹元,在長安學習《周易》、《黃帝內經》、《難經》等,對“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匱之數”皆有所知曉。
663年,年僅十四歲的王勃,學有所成後從長安回到了家鄉。入仕為官是他的最終理想,但因年歲還小,未到朝廷開科取仕的年齡。
於是,王勃便用上書地方官的做法去叩仕途之門,於是寫了《上絳州上官司馬書》等文章,尋找機會入仕,但最終石沉大海。
664年秋,十五歲的王勃等來了再次上書的機會。當時,正直京城高官劉祥道來地方視察,王勃上書直陳政見,表明自己積極致仕的決心。
這次上書的結果是,得到劉祥道的大加讚賞,稱“汝乃神童也!”
665年,王勃再次上書,通過皇甫常伯向唐高宗獻《乾元殿頌》,更加充分地表達其致仕的理想。
666年,十七歲的王勃又通過李常伯上《宸遊東嶽頌》一篇。如此幾番多次上書,給王勃也積攢了不少人氣。
終於,王勃得到了應幽素科試的機會,一路過關斬將,及第後被授朝散郎,成為了當時朝廷上最年少的命官。
至此之後,王勃的才氣有了更大的展示舞台。
接著,王勃撰寫了詞美義壯的《乾元殿頌》,唐高宗見到此頌詞後大為讚賞,驚歎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真乃神童也!”王勃由此進一步的奠定了四傑之首的地位。
王勃在被授予朝散郎和得到高宗的讚賞後,仕途似乎更加順了。隨後,他被沛王李賢看重,任命他為沛王府修撰。
668年,王勃的知己好友去蜀州出任少府,於是王勃寫下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首著名的送彆詩: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彆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其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稱為千古名句,千年之後依然傳播甚廣。
(二)
古語雲:月盈則虧,泰及否來。
仕途如此突飛猛進,年齒未及弱冠的王勃不免自信心極度爆棚,更加恃才傲物了。
有一天,沛王李賢與英王李哲玩鬥雞的遊戲,可能是為了討好主子的原因吧,也或許是有才不表現出來難受的原因吧,王勃竟然寫了一篇《檄英王雞文》,用此法來討伐英王的鬥雞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