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則是盧照鄰的一種對生命消極的思想體現。它的意思是說,常常擔心秋天來得太早,我凋零了你卻不知道。這裡盧照鄰將荷花擬人化了,主要寫花之自悼。但實際上,卻是人之自悼。也就是盧照鄰對自己懷才不遇、長期被疾病折磨的感慨,不知道什麼時候就去了。
盧照鄰創作這首詩的時候,他雖然求助於神醫孫思邈,但對自己的身體已經不抱什麼希望,故常常“伏枕十旬,閉門三月”。可想而知,當時盧照鄰的內心,因懷才不遇、長期被疾病折磨,絕望到了何種程度。
(二)
公元636年,正值貞觀盛世。
那一年,盧照鄰出生在範陽(今河北涿州)盧氏家族,那可是一個響當當的名門望族,從秦始皇開始,就出現過盧熬和盧生這樣的名人,即使以後的魏晉南北朝數代,範陽盧氏始終都是官宦世家,書香門第,曾有“望出範陽,北州冠族”的名聲在外,就連那些皇室宗親,也都搶著與盧氏結親,史書上說“範陽盧氏,一門三公主”,榮華盛況,可見一斑。
頂著顯赫家世光環出生的盧照鄰,自幼聰明好學,一身才氣,十歲時,彆的孩子都在嬉戲打鬨,爬樹抓鳥時,盧照鄰便已經在各地拜訪名師。他先後拜曹憲、王義方學習經史,小小年紀,博學能文,可謂才氣非凡,在當時也小有名氣。
到了十七八歲,盧照鄰心懷入仕報國的大誌,在那個年代,白衣拜相大概是大多數文人心中的夢。盧照鄰單身前往長安,乾謁求仕。最初,他投靠朝廷重臣來濟並深受其賞識,在來濟的推崇和引薦之下,加之自己才華,盧照鄰名聲大噪。十八歲那年,盧照鄰一舉中第。
唐高宗的叔叔鄧王李元裕聽說他的名聲後,以接待賓客的禮節待他,並延請盧照鄰去王府中任職典簽,也就是掌書冊薄疏,類似於現在的文書一類工作,也時不時地為領導出謀劃策。
鄧王很愛重盧照鄰,曾對屬下眾官員說:“他就是我的司馬相如。”
李元裕府藏書甚豐,盧照鄰利用工作之便,得以博覽群書,獲益不少。此後,他跟隨李元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