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逐胡策未行(2 / 2)

穿越遇李白 樂從心來 3713 字 9個月前

公元686年,大唐邊疆烽火燃起,武則天集結大軍討伐進犯的胡人。

陳子昂跟隨喬知之去了西北前線,這是他第一次出征,最遠達到了居延海和張掖河,就是今天的內蒙古額濟納旗和甘肅張掖酒泉一帶。

本為貴公子,平生實愛才。

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

西馳丁零塞,北上單於台。

登山見千裡,懷古心悠哉。

誰言未忘禍?磨滅成塵埃。

陳子昂在《感遇其三十五》中記錄了第一次出塞的感受。詩歌直抒胸臆,感情慷慨激昂,豪邁雄壯,充滿了渴望建功立業的昂揚氣概。

首四句即寫其少年出身及學成渴望建功之誌。“西馳”“北上”寫詩人隨軍出征的對象,北方少數民族自來騷擾我國邊疆,古時多有詩人寫邊塞多提及,一為提醒統治者邊塞未平之患,二表己願掃平邊患,建功立業之心。

陳子昂登山眺望,思緒分飛,想到古時邊患即從未消解,無數將士與敵寇作戰,一代代前赴後繼,如今缺兵少將,邊患頻發,作者感到無比憂心。

末句言,如今人們似乎都忘掉了敵寇擾邊的苦難,那些過去的事情都好像磨滅儘淨,變成塵埃隨風吹散了。陳子昂實是在譏諷當政者的不作為。

這首詩感情充沛,字裡行間充滿了渴望建功立業、積極進取的激昂精神,貫徹了陳子昂革弊齊梁頹靡詩風,強調“興寄”與“風骨”的詩歌主張,頗有建安詩歌的慷慨之氣。

在居延海,陳子昂寫

下《題居延古城贈喬十二知之》:

聞君東山意,宿昔紫芝榮。

滄洲今何在,華發旅邊城。

還漢功既薄,逐胡策未行。

徒嗟白日暮,坐對黃雲生。

桂枝芳欲晚,薏苡謗誰明。

無為空自老,含歎負生平。

這次出塞,陳子昂未立軍功,徒增許多失意。

七月,他獨自返回長安,上書論西蕃邊州安危事三條。

此後,武則天雖然屢屢召見陳子昂,向他詢問治國之道,陳子昂也侃侃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