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遇李白》全本免費閱讀 []
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果然不出李白所料,安祿山公然反叛,起兵範陽(今北京),河北諸郡及東都洛陽,紛紛陷落。
李白聞此,急忙由江南趕回梁園家中,接家人到吳地。
吳王李隻此時為東平(今屬山東省)太守,安祿山謀反後,李隻募兵拒戰,累遷陳留(今河南開封)太守,持節河南道節度采訪使,曆太仆卿、宗正卿。
至德元載(756年),肅宗即位靈武(今屬寧夏),吳王李隻奉詔赴行在,迂道入吳,將由水路上溯荊襄,轉趨商洛,以至靈武。
李白在吳途遇李隻,為之代作《為吳王謝責赴行在遲滯表》。因為吳王赴行在任職,因病於途中,遲滯淹留,不能按時到職。此表乃是李白代吳王李隻所起草的表章,向肅宗上陳不能如期到任之原由。
至德元載(756年)春,李白帶著宗氏夫人離開宣城,北上當塗、溧陽,計劃到剡中(今浙江省嵊州)避難。中途又改變主意,又一次來到了適合休憩療養、能為他撫慰心靈的廬山,隱居於屏風疊。屏風疊南修行的女**李騰空,正是是宗氏的師父。
屏風疊在五老峰西側,山連山,相連十餘裡,綿延如屏,是一個僻靜幽穀。李白在此築起“太白讀書堂。”
以五老為鄰,以雲鬆作伴,自然十分愜意。《文心雕龍·神思》雲:“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李白感謝自然造化,為他在人生長途跋涉中安排了這個仙境般的暫歇住所。
這是李白第三次到廬山,他是真的想把廬山當作後半生的棲居地。
李白和宗氏夫人在廬山居住長達半年之久,其間寫下《贈王判官時餘歸隱居廬山屏風疊》:
“昔彆黃鶴樓,蹉跎淮海秋。俱飄零落葉,各散洞庭流。中年不相見,蹭蹬遊吳越。何處我思君?天台綠蘿月。會稽風月好,卻繞剡溪回。雲山海上出,人物鏡中來。一度浙江北,十年醉楚台。荊門倒屈宋,梁苑傾鄒枚。苦笑我誇誕,知音安在哉?大盜割鴻溝,如風掃秋葉。吾非濟代人,且隱屏風疊。中夜天中望,憶君思見君。明朝拂衣去,永與海鷗群。”
李白此詩,實際上是對自己的前半生作了一個總結,並表達了當此國家危急存亡之秋,自己卻無從用力的悲憤失望情緒。李白雖在廬山避難,仍有一顆愛國之心,無可奈何中,還存有對國家山河施展抱負的向往。
就在李白隱居廬山不久,唐玄宗之子永王李璘,時任鎮守江陵的四道節度使,向李白發出了盛情邀請。
李璘的幕僚三次上山來代表李璘聘請李白,第三次的聘使是韋子春。
李白在《贈韋秘書子春》詩中說:
“氣同**合,訪我來瓊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