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寫了聽聞白居易被貶的這個“驚”的片刻,而又對“驚”的內蘊不予點破,這就使全詩含蓄蘊藉,情深意濃,詩味雋永,耐人咀嚼。
元稹把他這首詩寄到江州以後,白居易讀了非常感動。後來他在《與元微之書》中說:“此句他人尚不可聞,況仆心哉!至今每吟,猶惻惻耳。”像這樣一首情景交融、形神俱肖、含蓄不儘、富有包孕的好詩,它是有很強的藝術魅力的。彆人讀了尚且會受到藝術感染,何況當事人白居易。
雖然通州、江州天遠地隔,可元白兩人來往贈答,他們所做詩,有自三十韻、五十韻直至百韻者。江南人士,驛舍道途諷誦,一直流傳至宮中,裡巷之人互相傳誦,致使市上紙貴。由詩中可知其流離放逐之心境,無不淒惋。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彆字威明,河南洛陽人。唐朝大臣、文學家。北魏宗室鮮卑拓跋部後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世孫。
元稹長得清秀可人,父母都非常寵愛他。從三四歲起父親就教他讀書寫字,背誦古詩。
然而,好景不長,元稹八歲那年,父親不幸去世。元稹家貧無業,幼學之年,不蒙師訓,出身書香門第的母親鄭氏擔起了教育元稹的擔子。
前母所生的幾個哥哥,不願供養後母和弟妹們。年輕的母親鄭氏隻好帶著子女離開洛陽到鳳翔去投依娘家,日子過得十分艱難。
堅強賢淑的母親沒讓生活的重擔壓倒,她一方麵料理子女的生活,一方麵加強對子女的教育。
鳳翔是唐代西北要地,有重兵把守,社會一時比較安定,元稹在這裡度過了他的童年。
母親鄭氏賢能知書,善於持家,白居易曾大加稱讚:“今夫人女美如此,婦德又如此,母儀又如此,三者具美,可謂冠古今矣”。元稹自己也在《同州刺史謝上表》中曰:“臣八歲喪父,家貧無業,母兄乞丐以供資養,衣不布體,食不充腸。幼學之年,不蒙師訓,因感鄰裡兒稚,有父兄為開學校,涕咽發憤,願知詩書。慈母哀臣,親為教授。”
元母不僅持家有道,還親授元稹詩書,擔任起教育子女的重任。元稹自小勤奮好學,不僅直接受教於母親,還常常從鄰人家裡借書,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