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2 / 2)

穿越遇李白 樂從心來 2600 字 9個月前

大唐詩壇星光燦爛,詩到中唐後,愈發顯得百花齊放,絢麗多彩,新樂府運動,大曆十才子,韓孟詩派,還有如李益、李賀等等,直耀得人眼花繚亂。

但此時,相比於盛唐,似乎少了兩個最重要詩派,邊塞和田園。中唐時,早已沒有了初盛唐時開疆拓土的壯舉,僅有的邊境之戰也局限於小規模的防禦戰,文人們不是滿懷鬥壯誌地從軍邊塞,征戰沙場以博取聲名,早已是香風日熏,安享和平的大好時光了。

田園詩派在這時還是有的,隻是相比於盛唐時的王維和孟浩然,在整體水平上要差了許多。要算起來,這其中成就最高的當屬劉長卿、韋應物,除了他倆,也就乏善可陳了。

劉長卿被譽為“五言長城”,自是以五言詩著稱,他以抒發哀傷的情緒來描寫山水景物,在山水中寄寓著悲冷寂寞的情感,在當時已是名動天下。

劉長卿,字文房,漢族,唐代詩人。宣城(今屬安徽)人,後遷居洛陽,河間(今屬河北)為其郡望。

長卿之名,來自戰國時期趙國的藺相如和西漢的著名辭賦家司馬相如,藺相如為相國,乃百官之長;而司馬相如因羨慕藺相如,即取字為長卿。

劉長卿是以司馬相如的字作為自己的名,而他自己的“字”叫“文房”,實為借司馬相如掌管皇帝製誥敕詔之職,他希望能像司馬相如那樣成為文章大家,又能做高官,故而,劉長卿之“長”字的讀音,應為“zhang”,即“長幼”的“長”,而不是“長短”的“長”;如果錯讀,那就抹殺了劉長卿名字背後的文化涵義了。

唐朝詩人喜歡在山林或寺廟中讀書。

唐開元十八年(730年),15歲的大詩人岑參開始隱居嵩陽,在嵩山讀書。劉長卿少時也在嵩山讀書。

嵩山北瞰黃河、洛水,南臨潁水、箕山,東接七代京都汴梁,西連十三朝古都洛陽,素有“汴洛兩京、畿內名山“之稱。自古以來,文人雅士和失意的高官,多把嵩山當成了自己尋求一方樂土的好地方,成為他們隱居的首選之地。這裡的山水,這裡的人文情懷,都是他們失意後精神上得以養息的樂園。

隱逸情結,與中國的知識分子、封建士大夫有著很深的淵源,文人雅士中的詩人尤其如此。

在歌詠嵩山的詩歌中,最早也是最有名的一句是出自周朝尹吉甫的《嵩高八章》:“嵩高維嶽,峻極於天。”現在嵩山的最高峰峻極峰,其名就是出自於此。

歸隱,在唐代文人雅士的吟詠裡是一個非常普遍的話題。這大概主要得益於唐代相對寬鬆的**環境,比較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願,較少顧忌。大唐盛世的光芒下,嵩山的地位空前提高,許多文人雅士選擇在嵩山隱居。

除了岑參、劉長卿,唐代著名詩人如李白、王維、孟郊,田遊岩,道人元丹丘,貴胄武攸緒,還有李泌、儲光羲、李渤、盧仝等都曾在嵩山隱居。如今依然可從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