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老大,又剛成親,實在是走不開啊。”沈隆回答道,郭鬆齡也表示理解,如今大多是長子在家中守家,其餘孩子在外麵闖蕩,類似他說的這種情況很多。
說完自己沈隆又問起了郭鬆齡的家庭,郭家是明末戍邊遷徙到關東的,祖籍山西汾陽,族譜可以上溯到汾陽王郭子儀,郭鬆齡父親是私塾先生,從小教他讀書,在省城求學時候又接觸了一些西學,故而有了今日的學識。
“俺們是從山東闖關東來東北的,這才剛來奉天,還不知道小學堂裡是啥情況,茂宸可否說說看?”沈隆問起了小學堂的情況。
“學堂是趙將軍籌劃開辦的,今年練兵處會同兵部奏擬陸軍小學堂章程》,開始在全國各省設立陸軍小學堂,趙將軍也是響應朝廷號召……”郭鬆齡說起小學堂的緣由來,接著又說起了學校的教職人員和學習內容。
“學堂仿效洋人的練兵之法,請了不少留洋回來的教員任職,我聽說東京振武學堂畢業的方聲濤先生可能會從雲南講武堂來奉天教學……”
方聲濤這個名字引起了沈隆的注意,根據郭鬆齡的傳記,他正是受了方聲濤的影響才接觸到革命思想的,“既然是東京振武學堂彆的,肯定有真本事,傳武,日後方先生來了學堂,你可要好好向方先生學習才是。”
東京振武學堂倒是幫民國培養了不少人才,除了大名鼎鼎的常凱申,還有蔡鍔、何應欽、閻錫山、唐繼堯、李烈鈞、程潛等等。
方聲濤也不是無名之輩,日後曾經當過李烈鈞手下的旅長,粵滇軍的市長,廣州衛戍司令,孫文的參謀長等要職;如今他在雲南講武堂教書,手下可是有個相當了不得的學生,要是傳武能在他名下讀書,日後豈不是就成了那位元帥的同門師弟?
等待考試的這幾天,沈隆除了督促傳武複習,就是和郭鬆齡聊天,幾天下來,郭鬆齡對沈隆可謂是佩服不已。
考試結果揭曉,郭鬆齡高分通過,朱傳武成績比不上郭鬆齡,不過也達到了錄取線,得以順利進入奉天陸軍小學堂就讀。
事情已經辦好了,沈隆給傳武留了筆錢,讓他不用擔心花銷,缺錢了就寫信給自己說,自己會讓馬幫給他稍錢過來,在和傳武、郭鬆齡喝了頓酒,沈隆就準備回去了。
回去的當天,傳武和郭鬆齡一路把沈隆送到城外,郭鬆齡拉著他的手依依不舍,“傳文呐,這幾天聽你講解東北形勢,可謂是撥雲見日,讓我大長見識,如果不是馬上就要開學了,我恨不得跟你回三江口,好多聽你說些東西。”
“等學堂放假了,我就和傳武兄弟一起去三江口繼續向你請教,你可不要嫌棄啊。”郭鬆齡都想找上門了。
“那當然是求之不得,傳武性子有些躁,日後在學堂就指望茂宸你多多照看了!”沈隆將朱傳武托付給了郭鬆齡,日後的副官就這樣成了郭鬆齡的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