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隆聽完補充了一句,“嗯,你說的這些的確是詩歌流行的重要原因,不過還有一個原因你沒有說到。”
“哦,是什麼原因?”曉霞好奇地問道,她想聽聽沈隆到底有什麼高見。
“因為現在的學生還很窮啊!”沈隆卻給了她一個出乎意料的回答,“你想想看,現在的學生能有多少娛樂活動?聽歌要專業設備,這個肯定是買不起的,看電影的話沒那麼多片子,於是看書就成了最好的選擇。”
“但買書也很貴,光靠圖書館那點存書無法滿足學生們的需求,於是摘抄經典就成了流行的手段,而要摘抄的話,還有比詩歌更好的題材麼?你要讓他們抄《紅樓夢》他們也抄不過來,還是詩歌簡單,一頁就能抄一兩首。”沈隆一本正經的說著無稽之談,引得曉霞哈哈大笑。
其實八十年代詩歌興起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這些大學生沒有就業壓力,他們畢業都是包分配的,而且還是好單位,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有足夠的心情去追求一些更為浪漫的事物。
曉霞正笑得開心,那邊朗誦的詩人回頭看了過來,似乎對曉霞的笑聲擾亂了他的朗誦情緒很是不滿,曉霞連忙示意抱歉。
詩人同學也沒有繼續追究,他依舊沉浸在詩歌的世界裡,清了清嗓子,換了一首新的詩歌朗誦起來,這首詩是眼下各個高校正流行的一首,尤其是那些陷入戀愛的學生們,無比的熱愛這首詩。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無比熟悉的詩句在湖畔響起。
曉霞不由得吃了一驚,回過頭來看著沈隆,“少平,這不是你寫的那首麼?”
她說話的聲音有點大,那位詩人同學又被打擾到了,這已經是他第二次情緒被曉霞打斷,心裡愈加不滿,正要過來和曉霞說道說道,卻被她的話轉移了注意力,嗯?少平?
對哦,這首詩的作者好像就叫孫少平,詩人同學馬上將目光轉移到沈隆身上,看上去似乎和報紙上的照片差不多。
他馬上激動起來,幾步衝到沈隆跟前,眼中流露出激動地神色,“您就是這首《第一最好不相見》的作者孫少平孫老師吧?能幫我簽個名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