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完成任務,就必須先了解安西都護府的曆史,不用查資料,根據王安石的記憶,沈隆就找出關於安西都護府的資料。
唐貞觀十四年,侯君集平高昌,在其地設西州都護府,治所在西州,同年9月在交河城設安西都護府,用以針對西突厥。安西都護府第一任都護為喬師望,後由郭孝恪接任,開始時隻有數千人的兵力,貞觀二十二年,郭孝恪擊敗龜茲國,把安西都護府遷至龜茲。
唐高宗顯慶二年十一月,蘇定方在碎葉水平定阿史那賀魯的反叛,從而平定了西突厥,將安西都護府治所遷回高昌故地,顯慶三年五月,安西都護府又遷到龜茲,安西都護府升格為大都護府。
其後,安西都護府所統轄的疆域不斷擴大,並開始和吐蕃形成拉鋸戰,期間湧現出了裴行儉、王孝傑等一大批名將。
唐肅宗至德年間,為平定安史之亂,唐政府在河西、隴右征兵,安西兵組成“安西行營”奉詔平叛,幫助收複了兩京;但由於安西、北庭及河西、隴右駐軍大部內調,吐蕃乘機陸續占領隴右、河西,因此安西都護府與唐朝的通道中斷,但安西四鎮留守軍隊仍孤軍堅守。
肅宗上元元年,隴右軍鎮多被吐蕃攻陷,代宗廣德元年,吐蕃政權趁唐衰弱之際儘取隴右道,是年冬,吐蕃攻占了唐朝的京城長安,半個月後才撤離。
此後十餘年,吐蕃又奪去河西之涼、甘等州,吐蕃的軍事行動,使安西都護府麵臨重重困難,但仍有舊將李元忠守北庭,郭昕守安西都護府,二鎮和沙陀、回鶻相依,吐蕃久攻不下;唐德宗建中元年,李元忠、郭昕派遣使者間道奏事,德宗對其進行了嘉獎,封李元忠為北庭大都護,郭昕為安西大都護,隨後,吐蕃聯合葛邏祿、沙陀攻擊唐軍、回鶻,大唐與安西都護府徹底失去聯係。
“及三葛祿、白服突厥皆附於回鶻,回鶻數侵掠之。吐蕃因葛祿、白服之眾以攻北庭……貞元六年……回鶻頡乾迦斯與吐蕃戰不利,吐蕃急攻北庭。北庭人苦於回鶻索求,與沙陀酋長朱邪儘忠皆降於吐蕃。……安西由是遂絕,莫知存亡,而西州猶為唐固守。”沈隆默誦著資治通鑒》裡的記載,這也是正史中關於安西都護府的最後記載了。
“葛邏祿啊!”沈隆念誦著這個有些熟悉的名字,天寶十年,也就是在這個故事發生之前三十九年,右羽林大將軍、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率領大軍和大食軍在怛羅斯相遇,不到兩萬人的唐軍和多達二十萬人的大食軍激戰五日不分勝負。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在雙方相持的重要時刻,唐軍中的葛羅祿部眾突然叛變,與大食夾擊唐軍,高仙芝大敗,乘夜間逃跑。由於道路阻隘,拔汗那部眾又在前麵擋住去路,人馬壅塞道路,幸虧右威衛將軍李嗣業奮起大棒,為他殺開一條血路,才得以逃脫。
如果不是葛邏祿的背叛,怛羅斯之戰的獲勝者或許就是大唐了,沈隆在讀史書的時候對此一直深以為憾,這次如果想幫助大唐重新恢複榮光,那麼吐蕃還有葛邏祿都是必須要對付的敵人吧?既然如此,這回就把你們一起收拾了。
這是,這件任務應該並不容易吧?公元790年的大唐已經進入衰弱期,國內唐德宗耗資巨萬迎佛骨,琅琊郡王、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幽州盧龍兩道節度使與淄青節度使李納在棣州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