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最有名的大概就是那首他自己作詞,並在1985年春節晚會上演唱的小草》了,“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這首歌可謂是家喻戶曉。
但最有名還是那張“不倒的紅旗”,這是在1984年4月28日兩山戰役時候拍下的,我軍戰士在攻上主峰後,用力將紅旗插在主峰上,而此時他其實已經犧牲,身體和紅旗構成了一個三角形,矗立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
和美軍蘇軍攻占柏林時候的插旗照片不同,這張照片並未展示出“勝利”的喜悅,而是充滿悲壯的氣氛,告訴了人們一個普通解放軍戰士對忠誠的理解。
這張照片的原型是某部二營五連副連長張大權,犧牲後被授予“一級戰鬥英雄”的稱號,被人們譽為“老山第一烈士”,他的雕像也矗立在烈士陵園英雄台前,依舊守護著這片土地。
也有人說高山下的花環》中的梁三喜就是以他為原型的,因為在清理張大權的遺物時,五連官兵發現了副連長的一張700元欠賬單,他們沒有想到,平常副連長把工資拿來給士兵買罐頭改善夥食,竟然還會有欠賬單。
他們瞞著張大權的母親,捐錢來還賬,張大權母親得知後,死活不依,從2000元撫恤金中拿出錢來自己把賬還了。
這個畫麵足以成為整部電影的爆點,足以和王成、***犧牲時候的場景媲美,於是沈隆待冷靜下來之後,修改了梁三喜犧牲時候的場景。
在九連即將攻上主峰時,旗手犧牲了,然後趙蒙生接過紅旗繼續衝鋒,臨到山頂時,梁三喜發現殘存的敵人瞄準了趙蒙生,這時候已經來不及了,於是梁三喜衝過去從趙蒙生手中奪過紅旗,敵人的子彈擊中了梁三喜,梁三喜使出最後的力氣,牢牢將紅旗釘在峰頂,然後漸漸倒下,和紅旗構成了一個牢不可破的三角形……
戰後,他們發現了梁三喜口袋裡的欠條,然後就可以接上剩下的劇情了,隻是修改了一下梁三喜犧牲時候的細節,整部作品就顯得更震撼人心了。
沈隆運筆如飛,一口氣將這個劇情修改完畢,寫完之後整個人都覺得酣暢淋漓,再拿起文章從頭看到尾,然後默默點頭,他已經做到了他能做的一切,接下來就看電影廠的意見了。
他認真將稿子謄抄一遍,交到了政委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