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網絡小說提到毛文龍的時候,總會說起他的一句詩,“三千裡外覓封侯”,以此證明毛文龍的功名之心;然而這句詩卻是李鴻章的,全文是“丈夫隻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一萬年來誰著史?八千裡外覓封侯。定將捷足隨途驥,那有閒情逐水鷗!笑指盧溝橋畔月,幾人從此到瀛洲?”
不過毛文龍的功名利祿之心卻是實實在在的,要不然他也不會甘冒奇險來到東江鎮,所以聽聞王承恩的話之後立刻拜謝,“多謝陛下厚愛,微臣定當鞠躬儘瘁。”
“此番東江鎮的功勞雖然不如騰驤四衛的大,不過斬獲也有不少,勝過寧錦大捷、寧遠大捷多矣,陛下定會對東江鎮上下厚加賞賜。”王承恩勉勵了毛文龍等人一番之後,又警告道,“不過從陛下對騰驤四衛的改編來看,陛下可不喜歡寧遠伯當年的所作所為,反倒是更青睞戚少保當年的手段,所以有些事情毛帥還是得想清楚些才好。”
李成梁和戚繼光有什麼區彆?毛文龍當然曉得,李成梁當年在遼東大練家丁,而戚繼光則對手下士卒一視同仁,練家丁毫無疑問可以方便將領吃空餉,將部下視為自己私有之物,這對領兵的將領是好事,對朝廷則剛好反過來。
要是以前,毛文龍可能還會猶豫一二,因為在他看來,練家丁才是保持軍隊戰鬥力的好辦法,但是現在,騰驤四衛在德勝門外大敗金兵十萬,你家丁練得再好,能打得贏騰驤四衛麼?所以毛文龍的想法也發生了改變。
“末將此前卻是做錯了,下去之後就讓那些孩兒認祖歸宗,各自還歸本來的姓氏。”毛文龍此前在東江鎮收了許多乾兒子,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等人都曾經是他的乾兒子,並跟隨他改姓毛,經王承恩一點撥,毛文龍就明白,陛下肯定不喜歡他這麼乾。
沈隆當然不喜歡,你又不是白胡子,收這麼多乾兒子乾嘛?打算把東江鎮變成私有勢力麼?所以他特意讓王承恩點了點毛文龍,要是他識趣還好,不識趣的話等解決了關寧軍,接下來可就輪到東江鎮了。
幸好毛文龍還算識趣,倒是省了沈隆不少麻煩;毛文龍之前在對抗建奴的時候履立功勳,做出了正確的選擇,而祖大壽這邊卻是做出了完全相反的決定,他沒有聽從沈隆的號令,在遵化堵住皇太極大軍,現在祖大壽可是頭疼了。
要是京營不堪一戰,那還好說,朝廷隻能將擋住建奴的希望寄托在他們身上,可眼下,騰驤四衛在京城之外大敗建奴,建奴損失數萬,連奴酋洪太都死了,眼下到底該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