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井前腳剛走,後腳王長更就偷偷回來彙報消息了,“東家、掌櫃的,元亨的四台機器全開了,今天夜裡也沒歇著,一次投染了二百匹,要一口氣把三千匹布都染完;掌櫃的,人家那麼多機器,咱什麼時候能攆上人家呀!”
“嗬嗬,不著急,下一台機器的錢,孫明祖很快就會給咱們送過來了!”用彆人的錢給自己添置機器,這感覺才叫滋潤呢,然後盤算起來,“白天黑夜不停地乾,烘乾,再加上拉寬拉長,還有整平燙熨,咱得幫人幫到底,送人送到家,他每天染多少匹你給我記下來,天天回來報信兒,再待上三天,要不他們記不住。”
“這回辛苦你了,三天之後趕緊會周村先避一避吧;哦,對了,去賬上支點錢,回去總得給家人買點東西不是?”沈隆給王長更批了些獎金。
其它工人,沈隆也暫時給他們放了假,如今民國的企業家對工人可沒有這麼好,工人上工拿的可不是月薪,而是日薪,一天不上班就少一天的工資,而且工資待遇也非常低,隻能勉強養活自己罷了。
究其原因,主要是失業人口太多了,為了活命,有的人甚至不要工資,隻要肯給口飯吃,他們就願意跟著乾!就比如沈隆之前打過交道的那些布店,這裡麵的夥計就沒有工資,店裡給管兩頓飯就行了,就這他們還怕失業。
這也是實業救國失敗的原因之一,,梁啟超就把資本家的利益說成是民族的整體利益,而工人的利益則是一部分人的利益,宣稱要使資本家能夠振興實業,同外國資本進行競爭,降低工人工資、延長勞動時間是必要的。
1920年,上海資本家穆藕初鼓吹振興實業必須降低工人的工資的論調,說工人要求“多給工值”,就會使“實業界……蒙其害”,結果使外國更加占據中國市場,“製我全國之死命”。
然而隻要讀過一點兒資本論的就會明白,他們壓低工人工資固然節省了成本,卻也讓他們失去了消費市場,自家工人都沒錢買廠子裡的產品,工廠裡生產出來的產品到底能賣給誰?指望那少數富人怕是不夠。
當年英國能拚命壓榨童工,號稱隻要進紡織廠的童工,保證他們活不過三年時間,那是因為英國有著廣袤的海外市場,而中國的實業家可沒有參與國際競爭的資格,畢竟他們身後可沒有大英帝國的強大艦隊。
所以,沈隆在儘可能的情況下,能多給工人一點工資就多給他們一些,這也讓大華染廠的工人乾勁十足,就算是沈隆給他們放假他們也不願意離開,直到沈隆下了命令,他們才走,可走是走了,這些工人卻沒有忘記廠子裡的事兒,一回頭就來廠裡給沈隆報信了。
“掌櫃的,元亨請了洋戲班子在昌邦布店門口唱戲呢!新染出來的棧橋牌布和咱們的飛虎牌一個色兒?都賣瘋了!”
“不著急,安心地歇著吧,過兩天咱們就開工,元亨得意不了幾天嘍!”沈隆笑眯眯說道,一點兒也沒有因為生意被元亨搶走而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