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臣以為此書可作為教材!”
楊廷和再次開口。
功勞什麼的,他並不在意,而是關心小皇帝的學業。
畢竟楊廷和是小皇帝的帝師,如果這位皇帝陛下日後成了個昏庸君主,於公而言天下百姓都會因此受苦受罪,於私而言他楊廷和也會聲名狼藉,所以無論於公於私,楊廷和都希望小皇帝能夠進學修德。
不說什麼做個開疆拓土、中興大明的英明君主,至少做個勤於政事、愛民如子的守成之主,那就足夠了。
聽見楊廷和這話,朱厚照也從萬千思緒中回過神來。
野人離開的第五天,想他!
“張永,傳召元輔。”
小皇帝對張永吩咐了一聲,然後又低頭興致勃勃地看起了書。
楊廷和現在的官職,是正四品的詹事府少詹事,並且因為詹事府的職權特殊,所以在朝堂之上幾乎沒有什麼發言權。
他想要將這本書作為小皇帝以後參加經筵日講的教材,憑他一人開口還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得要內閣首輔劉健點頭同意。
時間逐漸流逝,劉健也匆匆趕來。
休沐日期間,皇帝一般不會召見朝臣,除非是出了什麼天大的事情。
劉健在接到消息後立刻就動身入宮,一顆心也提到了嗓子眼兒,甚至還猜想了無數種可能。
最大的可能,就是那出兵在外的中山侯湯昊,又他娘地搞事情了!
所以劉健來不及多想,直接匆匆跟著宦官入宮,然後馬不停蹄地趕來了乾清宮。
結果一進門,卻看見楊廷和正老神在在地坐在裡麵,而小皇帝手裡麵抱著一本書看得津津有味。
氣喘籲籲的老首輔當即就急眼了,喘了大半天粗氣,神色不善地看向楊廷和。
楊廷和吧,詹事府少詹事,和內閣不屬於一個體係,但是問題在於,人家劉健是弘治帝師啊!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楊廷和現在就是在走劉健的路,從翰林院到東宮詹事府再到內閣,所以麵對劉健這位“老前輩”,楊廷和那是一向持晚輩禮,立刻就起身行禮。
“下官見過元輔大人。”
經他這麼一提醒,小皇帝這才起身上前,扶著劉健坐下,然後將手中的書遞給了他。
“元輔,看看這本《帝鑒圖說》怎麼樣?能否作為朕參加經筵日講的教材?”
劉健:“???”
啥?
教材?
你著急忙慌地把老夫喊過來,就問了看一本教材?
我XXXXX
劉健強忍著心中的火氣,接過這書一看,卻是瞬間愣住了。
因為,這本《帝鑒圖說》,確實堪稱經典。
此書由一個個小的故事構成,每個故事配以形象的插圖,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聖哲芳規”講述了曆代帝王的勵精圖治之舉,下篇“狂愚覆轍”剖析了曆代帝王的倒行逆施之禍。
而且這書中的插圖很是靈動,線條簡單,輪廓清晰,樸拙中帶有幾分稚趣,可愛又不失傳神,讓人一眼看了就難免好奇地深入看下去。
雖然,這書對於劉健而言,略顯幼稚,但是對於小皇帝而言,卻是難得的好教材!
事實上,楊廷和曾經找過劉健,商議小皇帝教材的事情。
畢竟小皇帝不愛學習,參加經筵日講的時候,要麼就是裝裝樣子,要麼就是直接睡大覺,他們這些儒臣那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畢竟皇帝要是不喜歡儒家經學,那對入臣而言簡直就是一個巨大的災難!
比如說太祖高皇帝,再比如說太宗文皇帝,就是這其中的佼佼者!
而小皇帝朱厚照,也隱隱有了這個趨勢,所以劉健和楊廷和其實商議過很多次,能否找到一個好的辦法,讓皇帝陛下扭轉對儒學的觀念,重新投入到儒學懷抱之中,跟他親爹一樣,做個勤政愛民的守成之君!
隻是問題在於,不管是劉健,還是楊廷和,哪怕滿腹經綸、學識淵博,可他們也因此受製於儒學,受製於這個時代,局限於當前這個大環境之下,所以即便一直在辛苦尋找改變的方式,卻是一直不得要領。
而現在,擺在他們麵前的這本《帝鑒圖說》,就是不折不扣的帝王教材,甚至可以作為大明曆代帝王子孫的啟蒙教材!
劉健認認真真地耐心看下去,從第一頁翻到了最後一頁。
這期間朱厚照和楊廷和也沒有打擾他,而是耐心地等待著。
直到劉健看完了最後“任用六賊”這個故事,這才長舒了口氣。
“精彩!”
“實在是精彩!”
“陛下,此書不但可以作為陛下參加經筵日講的教材,更是作為日後皇室子孫的啟蒙教材!”
劉健直接定下了基調,這本書不但可以用,而且可以大用!
為什麼?
因為此書完美地解決了眼下的困境。
大明皇帝不喜歡儒學,這不是什麼罕見的事情。
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就不用多說了,小時候窮得連飯都吃不上,差點就餓死了,哪裡還有功夫讀書啊!
太宗文皇帝(朱棣)也是個傳奇,小時候接受了正規的宮廷教育,那也是天天挨板子的人,後來出鎮北平橫掃大漠,做了皇帝之後更是六飛五渡,打得北虜抱頭鼠竄,可惜是個戰爭狂人。
唯一喜好文治的建文皇帝(朱允炆),正兒八經的儒家門徒,自幼喜好儒學,可惜太過相信文臣縉紳的話,以致於最後被篡奪了江山,連生死都不清楚。
後來就是洪熙皇帝(朱高熾),也是位謙謙君子,寬厚仁慈,禮賢下士,可謂是文臣縉紳最渴望的完美君主,奈何天生疾病身寬體胖,最後英年早逝,隻做了不到一年的大明皇帝。
緊隨其後的,就是太宗文皇帝的好聖孫,宣德皇帝(朱瞻基),秉持著洪熙帝休養生息的策略,全麵收縮防線,還廢置交趾還國安南,大明也因此迎來了一個真正的盛世!
然後,正統加天順皇帝(朱祁鎮),不予評價,怕誅九族。
中間夾雜的景泰皇帝(朱祁鈺),除了有些私心外,稱得上是一位守成之主,穩住了大明政局。
天順之後,就是成化皇帝(朱見深)了,他就是第一個旗幟鮮明打壓文臣縉紳的大明皇帝,洪武皇帝和永樂皇帝那都不能算是打壓,因為本就是武盛文衰,隻能叫順手收拾,而自正統之後文臣縉紳逐漸把持朝政,成化皇帝就開始了打壓文臣縉紳之路。
可惜,效果並不顯著,或者說基本上沒什麼效果。
成化皇帝之後,就是弘治皇帝(朱佑樘),也就是先帝爺,基於劉健這位正兒八經的帝師傾心教導培養,弘治皇帝也成為了類似於洪熙皇帝的完美君主。
寬厚仁慈,禮賢下士,從諫如流,任用賢良……可以說文臣縉紳能夠想到的一切完美詞彙,都可以用到先帝爺身上,這也是劉健這位弘治帝師,這輩子最值得驕傲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