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州川,古稱“敕勒川”,正是前套平原,水草豐美。
北朝民歌《敕勒歌》對敕勒川作了生動的描寫。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陰山下的敕勒川,包括陰山山脈以南,黃河以北東西長一千二百餘裡的廣闊黃河衝積平原,而土默川及河套平原是北魏“朔州”所在地,為“敕勒川”中心地帶。
自土木堡之變後,明廷被迫將其防線南撤,設九邊重鎮,修築長城,放棄了河套及豐州灘一帶,該地區遂被瓦剌占據。
隨後瓦剌勢頹,蒙古達延汗強勢崛起,但這塊肥美牧場卻是被亦不剌率軍占據。
可除了亦不剌外,這前套平原上麵,仍舊存在著大量部落,比如瓦剌,比如兀良哈三部。
喜峰口以北五百餘裡,為曾經的大寧都司,如今成為了兀良哈三衛肆意馳騁的肥美牧場。
自永樂年間開始,嘗到甜頭的兀良哈三衛便始終未曾真正屈服,他們為爭得大寧地區與大明進行了堅持不懈的鬥爭,直到正德年間,終於如願以償,來到來到大明長城邊外駐牧。
兀良哈三衛駐牧地分布情況是:“自大寧前抵喜峰口,近宣府,曰朵顏;自錦州、義州曆廣寧衛至遼河,曰泰寧;自黃泥窪逾沈陽、鐵嶺至開原,曰福餘。”
原本三衛以泰寧衛最強大,其次福餘衛,朵顏衛最弱。
而英明神武的永樂大帝故意冊封三衛以朵顏衛為首,其用意不言而喻。
朵顏衛也因此在明廷的支持下迅速崛起,逐漸吞並了其他兩衛。
永樂年間,兀良哈部秘密依附韃靼阿魯台,開始侵擾大明北邊,且不斷假借賣馬入明邊境偵探虛實,永樂皇帝聞訊後第三次禦駕親征,阿魯台所部拋下兀良哈三衛北遁,永樂逐於屈烈河大敗兀良哈部軍,斬首無計,遭此重創後,兀良哈部眾紛紛降明。
仁宣不務遠略,兀良哈三衛屢屢侵擾明境,靠著大寧這塊跳板,於永平、山海關間大肆擄掠,直至宣德皇帝親率三千精兵追擊,明軍兩翼並進,大破三衛軍。兀良哈三衛軍士望見黃龍旗,紛紛下馬拜罪請降,皆被明軍生擒,三衛這才稍收鋒茫,曾一度主動向明廷請求投降歸順。
宣德末年,兀良哈三衛暗中聯姻瓦剌,也先繼位後,繼續對兀良哈三衛實行懷柔政策,使得瓦剌與三衛關係更加密切,並誘使三衛背叛明充當瓦剌侵襲女真和明邊的先鋒,兀良哈三衛於是“陰為其耳目”,不斷在薊遼邊境活動窺伺明邊,最後因為朱祁鎮的愚蠢行為,釀成了“土木之禍”。
土木之變後,明廷仍經常遣使赴兀良哈三衛詔諭、撫慰,然而三衛已先受也先意旨,數次遣使在沒有約定時入貢,以窺探大明守備虛實,不久也先又逼迫朵顏衛所部遷徙他地,三衛皆不堪忍受瓦剌肆虐,遂向明朝秘密傳遞瓦剌情報,且請求屯駐於靠近明朝邊境處,可鑒於其卑劣秉性,景泰皇帝拒絕了他們的這個請求,兀良哈三衛則又倒向韃靼部,與其首領孛來暗中交往,充當其向導。
成化元年,兀良哈部三衛派九萬兵隨孛來大舉入侵遼河地區,不久久兀良哈部又西附韃靼部毛裡孩,東結海西兵,多次出兵關內劫掠,雖數遭明守將擊之,仍侵擾不已。
然而韃靼彆部首領那孩統兵三萬,入攻大寧、金山,渡老河,攻殺三衛首領伯顏等人,掠人畜萬計,三衛部眾為避戰亂,“相率攜老弱,走匿邊圉”,明邊守將劉潺報告朝廷,憲宗詔令邊關守將,向三衛避難部眾發放芻糧,給予優撫。
但兀良哈三衛仍擾邊不止,弘治初年,常盜掠古北、開元等地,不久後兀良哈三衛再遭韃靼首領小王子的侵擾,三衛首領紛紛向明邊關守將請罪,以避戰禍。
因其時叛時附的惡劣本性,加上與韃靼蒙古、瓦剌蒙古的常年叛附又交戰,成為了令草原諸部與大明朝廷都頭疼無比的存在。
可兀良哈三衛勇士皆驍勇善戰,三歲騎馬,五歲開弓,脫下鎧甲可打遊擊,穿上鎧甲便是重騎。
而且作戰全民皆兵,性格堅毅暴虐,加之機動性很高,打不過就跑,簡而言之就是一群毫無顧忌、毫無底線、隻重利益的亡命之徒。
當斥候獵雕緩緩降落,一朵顏勇士臉色變得極其難看。
他迅速策馬來到身形壯如熊羆的花當身前,下馬稟報道:“都督,明廷想要在東勝衛重新建城!”
正在眺望牧場的花當轉過了鷹嘴鷂目的麵龐,淡然開口道:“讓格列哱羅與把兒孫集結大軍,目標東勝城!”
“看來冬季未曾南下劫掠,以至於讓明廷忘了這片牧場屬於誰了!”
“這些孱弱的兩腳羊,平日裡隻會龜縮在長城裡麵,他們是怎麼敢進軍河套牧場的?!”
花當嗤笑了一聲,他不喜歡“朵顏都督”這個稱呼,因為這是明廷授予的官職。
但三衛與明廷長達百年的恩怨糾葛,讓兀良哈三衛族人早已經習慣了被朵顏都督統率,因此他也不得不捏著鼻子承認,即便這個稱呼讓他感到惡心!
兀良哈已經在與明廷的糾纏中失去了信仰,失去了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