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玄源沒有辦法在龍族還沒有走上爭霸之路前就去勸告祖龍或者龍族其餘族人,畢竟野心是隨著實力不斷膨脹的。
在凶獸大劫的時候,龍族最大的野心不過是東海之主,現階段龍族還沒有消化整個東海,或許族人們的野心也不過是東海罷了。
也許隻有當龍族的實力膨脹之後,才會開始考慮四海之主、鱗甲之首,最終才發展到想要一統洪荒的地步。
這個野心變化的過程必然是和龍族的實力有直接的關聯。
朱元璋不會在還是乞丐的時候就有一統天下的野心,那個時候他的最大的野心不過是吃飽飯罷了。
玄源自己本身也是如此,剛剛出世之時,玄源隻求自保。
到了大羅金仙之境之後,玄源已經有了主動參與進凶獸大劫,搏一把機緣的勇氣。
而到了現在,突破大羅道果之後,玄源也有了投身大劫,並牽動時代發展的信心,哪怕修為落後半步,玄源也有了想要同這個時代大神通們同台競技的衝動。
而玄源的這些年來心態上的轉變,無一不是源自於他修為的突破。
在前世之時,錢、權是男人的膽。而在洪荒天地之內,實力就是玄源的膽。
言歸正傳,玄源向原先凶獸大軍的大本營方向飛去,想要看看之前的凶獸大本營現在的情況。
離凶獸大本營不遠之時,玄源開始隱去自己的身形,想要在暗中觀察具體的情況,不想驚動可能在凶獸大本營的凶獸。
離凶獸大本營越近,玄源開始發現了一些零星的凶獸,這些凶獸雖然還是渾身帶著凶氣,可相比之前來說,這些凶氣不再帶有毀滅洪荒的氣息,不過是凶悍之氣罷了。
玄源也能夠察覺到,這些金仙修為的凶獸,已然擁有了足夠的靈智,看來一直束縛在他們身上的枷鎖,真的已經隨著神逆消散了。
現在的這些凶獸,和玄源剛剛出世之時或許沒有什麼不同,都是想要在追求大道的同時,想要有一個安身立命之所,保障自身的安全。
畢竟身為智慧生靈,哪怕現在的他們依舊有著先天帶來的一部分枷鎖,可也擋不住他們追求自由的思想。
就如同玄源剛剛出世之時不想卷入龍族之事一樣,恐怕他們中的大部分都有這個想法。
可惜的是,身在洪荒天地之中,又怎麼可能真的擺脫這些立場和紛爭,他們之中絕大多數都難免再次卷入洪荒天地大勢之中,掙脫不得。
玄源沒有選擇待在自身的道場小世界之中,如同鴕鳥一般,把自己藏起來,除了有他的修為給他帶來的信心,想要主動入劫之外。
更重要的是他知道,一味的躲避注定無法獲得真正的安寧,大劫來臨之時,自己或許沒有選擇的餘地。
這樣的例子洪荒之中屢見不鮮,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龜族,曆經多次大劫之後,許多龜族都選擇閉世修煉,不參與大劫紛爭。
可不周山一倒,天地傾斜,身處北地的神鱉不也因此而被煉成了撐天之柱。
而這樣的例子還很多,比如封神大劫之中的石磯,在自身洞府之中,一心修行,卻被哪吒用乾坤弓拉動震天箭,在千裡之外將自己的道童射死。
在這之後,太乙真人反而打上門去,將石磯直接燒死在九龍神火罩之中。
石磯還是通天教主門下,算得上有靠山的清淨修士,不也身不由己,死在大劫之中。
所以說相信一味躲避就能夠真的躲開大劫不過是癡心妄想,大劫一起,半點不由人,所以玄源其實早就下意識的做了決定。
因為一旦三族紛爭一起,哪怕玄源說自己不是龍族之人,或者不參與龍族爭霸,其餘二族之人會信?會因此對玄源網開一麵?
玄源之前在凶獸大劫之中,有問過被殺的凶獸他們的立場是不是在凶獸一方嗎?有關心過被殺凶獸的心理感受?
曆來都隻有背叛自身利益群體的個人,沒有背叛自己利益群體的群體。
然而當最終清算來臨之際,沒有人會去關心個人的傾向。
在大勢麵前,寧殺錯,不放過,沒有人會在於個體的感受。
到了那時,洪荒天地之大,真的有那個地方能夠讓玄源躲開大劫,不被其餘二族之人發現嗎?
如果玄源真的這樣做,不過是將自己的性命寄托在哪虛無縹緲的運氣上罷了,而到了那時,他一個散人,論起氣運又如何比得過正當鼎盛的其餘二族。
曆來都是越怕什麼越來什麼,所以說不論玄源怎麼選擇,或許都是九死一生的結局。
可以說進是死,退也是死。
既然如此,玄源當然選擇搏一把,至少在正麵對敵之時,龍族氣運鼎盛之時,不會死於非命。
甚至還可以借助龍族蓬勃的氣運,促進自身修為的增長,而多一分實力,對於自己未來的安全就多一分保障。
何況身處局中,雖然大局和視野也會因此受限,可玄源相比其餘龍族之人,擁有著更高的警惕性,和對未來更加的悲觀。
這能夠在一方麵彌補在大局和視野方麵的缺陷。
至於好處當然也有,身處局中,玄源對於信息的把握程度必然也會更高,信息來源將會更廣,這比他一個散人兩眼一摸黑好的太多太多了。
之前玄源所謂的猶豫和糾結,說到底不過是因為自身修為不足的原因,其實以玄源的智慧來說,在一瞬間將能夠將事情的利弊全部推演出來,又何必需要這麼長時間的考慮。
畢竟在理性和感性之間的抉擇,不是靠簡單判斷邏輯就能夠決定的。
還是那句話,玄源突破大羅道果之後,他的實力才能夠支撐他理性的判斷,這是他從自身實力的地位出發的角度來看待龍漢大劫。
這個決定也是玄源真正的直麵龍漢大劫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