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是短缺經濟,所以隻要產品生產出來就不乏需求;但是到了九十年代,風雲突變,大量物資已經不再缺乏,所以市場從賣方市場變成了買方市場。
此時市場競爭開始加劇,國內技術落後,絕大部分企業都是同質經營,隻能依靠宣傳拚殺,所以各種各樣的宣傳方式開始橫空出世,這將是一個大宣傳的時代。
孫祖傑下麵的企業,在九十年代真正要麵臨殘酷競爭的主要是歐派,他對國企能不能搞好消費電器是很懷疑的。
所以他才毫不猶豫的進行改組,但是剩下的三個集團能不能扛得住,他同樣心裡沒底。
當然這些企業要是發展的不好,他完全可以賣掉或者改組,畢竟華投的核心企業隻有一個,那就是歐派電子,孫祖傑時時刻刻都十分清楚。
但是歐派電子的產品研發出來,發展初期肯定不會很完善,為了進步,歐派電子必須在國內有應用的市場,要不然永遠也不會進步。
要能夠與外企的成熟產品競爭,除了國家政策扶持和歐派的本土優勢外,也需要對國內電子相關企業有所約束,讓他們儘量采用歐派電子的芯片和技術解決方案。
所以他需要另辟蹊徑,從銷售終端抓起,此時扶持連鎖超市的發展就變得十分重要,當然這隻是一個方麵,另外就是超市擁有大量的流動資金,這些資金也可以促進華投銀行的迅速發展。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歐派電子的實力已經今非昔比。此時的歐派電子研究院已經擁有了數萬名研發人員,西方國家但凡出現的最新技術,歐派都有相應的研究人員在跟蹤。
考慮到此時華國對於電子產業的投資微乎其微,某種意義上,歐派電子支撐著華國電子工業的發展。
以一家之力抗衡國際大集團,其中的難度可想而知,尤其在此時,歐派開始感受市場競爭的極端殘酷。
迫於國際壓力,華國在九零年大規模降低電子產品的關稅,這樣一來進入華國的國外各種電子產品開始了降價,所以歐派國內的電器產品利潤不斷縮水,而其中最困難的就是歐派電腦。
此時儘管歐派電腦包括顯示器在內的大部分中低端配件已經實現了國產化,但是最關鍵的CPU,內存和硬盤等,需要從海外采購。
在九零年下半年,世界微機大戰如火如荼的進行,微機芯片價格一日三變。到了十一月間,歐派電腦已經出現了兩千萬華元的虧損,而歐派出口國外的低端內存也出現了不小的虧損。
歐派如此,聯想長城也同樣如此,他們基本是組裝電腦,日子更加難過。要不是有歐派通訊的交換機和BP機基站係統在國內越來越多的利潤支撐著,這一年歐派電子的日子將非常不好過。
除此之外,歐派視聽出口到歐洲的小屏幕彩電也被征收了反傾銷稅,所以次日一早回到華投總部的孫祖傑看到這樣的報表不由得眉頭緊鎖。
孫祖傑想了想問起了財務副總老劉,“歐派電腦出現的虧損分析結果出來了嗎?”
“主要是庫存的芯片掉價造成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