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3年的華國,如果你要開啟電視台,觀看一些反應農村題材的電視劇,人們總會發現劇情多數是引進外資,這就免不了找幾個老外出演外商;而項目,則必然是紡織廠,這就是倭國雁陣模式的分工下,華國分到的雁尾角色。
提供原材料{如各種礦石、木材}和能源{如石油、煤炭,秦皇港是當時對倭國出口煤炭的主要港口},以及技術含量最低級的工業品{如紡織品}。
翻翻華國的外貿記錄,我們會發現,華國的外彙儲備就是這樣,賣資源、賣能源和賣苦力,一點一點艱難地積攢起來的。
當然孫祖傑存在的這個世界,多了一樣,他搞東搞西折騰回來的資金,正在憑藉著這些資金,孫祖傑搞起了龐大的華投係,讓華國的高新產業有了一定的發展。
也正在有了東南亞和華國這些國家的貢獻,才有了倭國挑戰美帝的底氣。但是到了九十年代倭國經濟泡沫破滅之後,倭國這一套雁陣模式已經有些走不下去了。
第一個原因就是雁陣模式有嚴格的分工,倭國提供資金、技術、管理經驗,是領導者,叫作雁頭;亞洲“四小龍”和“四小虎”提供廉價勞動力和資源如東南亞盛產的石油、橡膠、棕櫚油等,是為雁體和兩翼。
但是當有了一定積累之後,南朝、桃花島等也開始玩起了高端的半導體,而且在美帝的扶持下越玩越大,甚至於超過了倭國,這一套模式就有些難以維繫。
當然致命一擊來自於體量龐大的華國。華國表示我不僅僅低端要做,中端、高端也都要做的時候,雁陣模式就徹底崩潰了。
但是在1993年的時候,這一切的跡象還不明顯,所以泡沫崩潰後的倭國資本開始瘋狂外流,一方麵在海外購置優質資產,比如鐵礦石;另一方麵就是在東南亞建立大規模的生產基地,當然還有第三個去處,那就是為美帝正在高速發展的資訊產業添磚加瓦。
可是不管倭國的資金流到哪裡,倭國本土市場很小,他們都需要有龐大的海外市場支撐,所以經濟正在高速發展,但卻處於產業鏈的低端,與倭國經濟互補的華國市場的價值越來越重要。
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一個非常明顯的悖論,倭國人既想要華國的市場,又他娘的不願意把中高端產業搬到華國,這天下哪有這樣的好事!
所以孫祖傑非常明確的告訴自民黨大佬竹下登,我們提倡市場換技術,給出市場的同時,你們一定要拿出技術來,要不然類似於對於倭國汽車設限的事情隻會越來越多。
而且華國借孫祖傑的口告訴倭國,我們理解你們的現實困難,可以接受政治上保持一定距離,但是在經濟上過去的那一套不行了,你們必須要吐出更多的東西。
竹下登當然明白孫祖傑客氣和不客氣背後隱含的內容,那就是經過十多年的改革開放,華國的國力大增,他們已經有資本要價了。
當然此時的華國還比較弱小,所以他們對倭國還有不小的需求,這才是孫祖傑禮下於人的根本原因。
孫祖傑既然對倭國提出了這樣一個要求,那麼緊接著他在麵對川本、渡邊和金田三位社長時,雖然表麵客客氣氣,但是同樣毫不猶豫的提出了各種要求,這也是孫祖傑帶著這個代表團的目的,他已經意料到這一切的可能性。
華國的汽車戰略當然可以改變,畢竟此時華國正在與美帝談判恢複關貿總協定締約國的地位,到時候華國一定會逐步開放汽車產業,因為汽車產業的規模實在太大了,太惹眼了。
既然華國早晚要開放汽車產業,那麼為什麼這麼多跨國車企會著急進入華國,目的當然很明確,他們需要在這個越來越開放的大市場搶一個先手,鬼知道什麼時候華國人能夠擺平美帝,要是拖久了,那就悲劇了。
但是孫祖傑告訴他們,你們能不能搶得這個先手,我很有發言權,你們得想辦法買通我。美帝比華國強大,我們實力不濟,為了收買他們,願意現在就開放給他們,但是你們倭國隻把我們當成傾銷地,憑什麼我們現在要對你放開?
所以你們必須拿出買路錢,而且這份買路錢隨著時間的推移,隻會越來越多,不會越來越少,你們就看著辦吧。
華國現有的六個合資公司除了早期政策不成熟的兩家之外,剩下的四家,美帝兩家,英國一家,倭國一家,這是經過精心挑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