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5章 扶蘇登基立太子(2 / 2)

“老臣有事啟奏。"

"馮相請講。"

"自古,欲國之政定,君必先立太子,且先帝子嗣多,以杜異心。陛下,為了朝局穩定,老臣奏請陛下,太子乃國之根本,應宜早冊立公子長生為太子。”

蒙毅也出班請奏:“陛下,臣認為馮相所言在理。正因先帝未冊立太子,以致趙高之亂,如早冊立,當不至於此,前車之鑒曆曆在目,望陛下早日定奪。”

緊跟著,嬴傒也出班請奏:"陛下,臣認為郎中令所言甚是,公子長生吉人天相,才得以大難不死。

膽識過人,才得以逃出趙高魔爪,聰慧機敏,才得以識破遺詔迷霧,如此才德兼備,堪稱世間難見之大才,立為儲君甚妥。"

聽到自己兒子被這般誇讚,誰家父母不高興,扶蘇頓時龍顏大悅。

"眾卿之意,皆朕之意,不料我等君臣心意相通,甚彩!甚彩!”

"韓談,擬詔。"

"諾。"

“命奉常擇良辰吉日,定下冊封大典,同時籌備告慰宗廟一切事宜,此番冊立太子,乃大秦一統天下之後,首次冊封,規製須隆重。"

"臣奉詔。"

"陛下英明。"

"陛下待子慈愛,乃臣之楷模。"

扶蘇登基後的第一次上朝,可謂是相當高興,不但打壓了李斯這個以往的政敵,還受到眾臣子一番追捧。

更重要的是,冊立太子這等國家大事,本就該由臣子來提出比較恰當。

而馮去疾等人這一出請奏,無疑更加彰顯了他作為國君禦下有方的風範,也體現了他舉賢避親的氣度。

自從商鞅變法以來,秦國無論是任命官員,還是冊封太子嬪妃。

一直秉持著避嫌二字,哪怕現在扶蘇隻有一個兒子,但如果由他自己提出來冊立太子,隻怕也會引起天下滋事之輩詰問:你為何不學堯舜、禪讓於兄弟雲雲。”

如此做法雖說有些故作姿態,但卻是華夏文化植入到骨子裡的含蓄,也是一種儘量避免不被他人詬病的手段。

……

朝會散去,眾臣紛紛結伴離宮。

除了往日關係較好的同僚前來慰勸李斯,其餘朝廷重臣一個都沒過來跟他說話。

不禁讓李斯感慨,真的是一朝天子一朝臣!

而此時的準太子嬴長生,在得知詔書頒發之後,第一反應並不是因為受封太子一事感到高興。

他立馬拿著扶蘇的第一封詔書,命楊奮趕車,匆匆前往驪山皇陵。

來到始皇陵,贏長生徑直前往殉葬人的居所。

房門打開那一刻,宮女嬪妃們被突如其來的嬴長生嚇一跳,下意識以為要他們現在去殉葬。

跟隨前來傳詔的韓談說道:"諸位莫怕,這位是太子長生,老奴特來宣傳陛下詔令。"

隨即韓談宣讀詔書,原本要殉葬的人聽到這個消息,當即喜極而泣。

領頭的嬪妃,率領宮女太監,向贏長生拜倒一片。

"我等本是必死之人,得太子相救,薑離萬分恩謝。"

嬴長生麵對黑壓壓的一片人,也有些頭疼,事先忙於對付趙高,沒有提前準備好,目前隻能先遣散一批人。

"諸位,長生在此坦言相告,陛下已有言在先,諸位是去是留,皆由長生做主。

如若想回歸故裡,則分發錢財,現今,長生初受封太子,府中正缺人手,如願之,則隨我往。“

聽完太子之言,殉葬人紛紛交頭接耳討論起來。

”回歸故裡,也不知家還在否?"

"我本是戰亂遺留孤兒,秦軍當年將我收留,送往宮中做事,才能苟活至今。"

"俺一個閹人,不識書文,亦無謀生技,出了皇宮,也是投身大戶為奴,倒不如跟隨太子。“

這次,還是薑離率先向嬴長生發表意見。

”薑離願往,請太子殿下容我等苟活餘生。"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