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按照正常曆史,三呼萬歲這是從武則天稱帝之後開始的。
相傳武則天稱帝後,特彆喜歡彆人吹捧她,藉以抬高自己的名不正的地位,但她又不好直言。
一天,她在太極殿召集翰林院眾學士出題答對,她脫口出了上題:玉女河邊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
出了個上聯,眾學士對答了幾十句,武則天都不滿意。
這時,有位慣於奉承的學士看出了武則天的心思,忙吟道:金鑾殿前呼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
武則天聽到後,興高采烈,對此很是滿意,從此,萬萬歲一詞便流傳於朝野之上了。
現在倒是被司華年提前引用出來了。
“聖躬不安。”
司華年完全不按節奏出牌。
這讓剛準備謝恩起身的一眾官員一臉懵圈。
你是不是背錯台詞了?
不是聖躬安,或者是聖躬金安嗎?
你來句不安是什麼鬼?
“呃……”跪著的官員你看我我看你,都不明白司華年這是要乾啥。
司華年坐下來道,“那誰,說你呢,你說你是原黜置使,那現在的黜置使是誰?”
鄭雄反問道,“大人,不是你嗎?”
一旁的錦衣衛提醒道,“上柱國,您忘了,陛下封你為幽州大都督,加黜置使。”
司華年這才反應過來,“對對對,我把這事兒忘了,不過你們怎麼知道我是黜置使?”
鄭雄回答道,“您進幽州城,那銜牌上都寫了啊,您沒看嗎?”
官員出行,一般就是舉的回避、肅靜的牌子,還要舉官銜牌、鐵鏈、木棍、烏鞘鞭、金瓜、尾槍、烏扇、黃傘等東西。
主要就是為了彰顯牌麵,也表達身份。
此外,還要甩鞭鳴鑼開道,提醒前麵的百姓人等避讓。
州縣官出行鳴鑼,打三響或七響,稱為三棒鑼、七棒鑼,意為速回避、軍民人等齊回避。
節製文武官的大官出來,要打十一棒鑼,意為文武官員軍民人等齊回避。
官員出行時鳴鑼開道,是必行的官儀,儀仗大小、鳴鑼多少下,也都反映了所使相應此儀仗官員的品級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