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8章 禦前會議(1 / 2)

站在一旁的周應秋,卻是麵露那色道;“陛下,無論是之前的京察,還是山陝、山東都有著巨大的官員缺口,即使是現在,臣等也隻是堪堪將京城的空缺填補上。”

“崇禎元年的新科進士們,也大部分都被安排在了山東,臣手裡著實沒有合適的人了。”

朱由檢也知道,周應秋說的是實話,而不是在有意推辭。

不過,他的心裡已經有了一些想法。

正欲說話,施鳯來站出來道:“陛下,吏部確實是有困難,不如朝廷再開恩科,遴選天下英才。”

周應秋也出言讚同道:“陛下,臣附議。”

朱由檢搖頭道:“就算是開恩科,時間怎麼也得大半年,這麼長的時間,朕能等,地方上的百姓可以等嗎?”

說完後,朱由檢不著痕跡的看了眼溫體仁。

後者暗暗歎了口氣,躬身道:“陛下聖明,就算是朝廷開恩科,短時間內也沒什麼作用。”

“臣建議不如從各地抽調一些經年老吏,去遼東填充空額。”

溫體仁的話音一落,周應秋的眼睛就亮了。

大明當官並不是隻有科舉這一條路,之前的時候還有舉薦,代表人物就是楊士奇。

除了舉薦,大明還有不少技術性官僚,就好比永樂時期的工部侍郎蒯祥,嘉靖時期的工部尚書徐杲(gao三聲)。

胥吏出身的官員也不在少數,洪武年間的胡禎就是胥吏出身,後來做到了刑部尚書的高位。

當然,這些都是明中期以前的事兒了。

後期朝廷就斷絕了胥吏成為高官的可能性,現在的胥吏,最高也就隻能做到七品官,而且還得經過三次考核。

如果朝廷能夠放開一些限製的話,那吏部接下來的差事就要好做的多了。

不隻是如此,按照舊製,這些胥吏的考核、安置都是由吏部說了算的。

想到這裡,周應秋也對朱由檢躬身道:“陛下,首輔所言不無道理,臣以為現在的局勢,和大明立國之初很像,也需要大量的官員填充地方,不如效仿太祖、成祖等先帝,遴選胥吏擔任各地官員。”

朱由檢並沒有表態,而是對其他人問道:“諸卿,你們是什麼意見?”

禮部的來宗道站出來道:“陛下,臣以為不妥。”

“無論是京城,還是地方的胥吏,大部分都是簽充,或是罰役,這些人很多隻是能寫能讀,能力參差不齊。”

“讓這些人擔任親民官,臣恐會釀成禍端。”

“臣以為,不妨任命各府的舉子、秀才去遼東等地任職。”

來宗道說完後,其餘人也都相繼表態。

但大部分人都是支持來宗道的。

顯然,內閣和六部,還是更相信那些讀過聖賢書的讀書人。

朱由檢轉頭對溫體仁問道:“首輔,你怎麼看?”

“回陛下,臣以為相比胥吏,各地的舉子和秀才,沒有接觸過政務,恐怕在許多問題的處理上,不如那些胥吏。”

溫體仁依舊是堅持自己的看法。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