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策安全,該擾民,還是得擾。
黃土壘就的土牆內,竹木屋舍四五間,籬笆之側種著幾排菘菜,長連的雞籠裡三兩隻土雞碎碎地叫著,拴在院角的守戶犬不停地朝闖入農戶的禁軍衛士咆哮著,還是在一名年歲不大的農家少女安撫下,方才嗚咽地止住吠聲。
這是一個很普通的河北農家,八口之家,三代俱在。主人是個老漢,看不出年齡,身形消瘦,皮膚粗糙。
劉承祐前一次這般深入鄉野,察問民情,還是當年在恒州的時候。
在劉承祐踏入農家小院之時,一家子埋頭跪地,瑟縮在一起,顫抖的身體儘顯驚懼之情,話都不敢說。
隨意地擺出兩個馬紮,與折小娘坐定之後,劉承祐看著穿著簡陋的一家子農戶,伸手:“平身!”
老農聞言,一臉茫然,不知所措。
張德鈞注意到了,立刻發聲,有點客氣地提醒道:“陛下讓你們站起來回話。”
麵麵相覷,仍舊不敢動彈,見狀,劉承祐示意了下,張德鈞親自上前將之扶起。老農舉動儘顯局促,再沒有見識,也能感受到坐在麵前男女身上的貴氣,而況有那麼多“凶惡”的大兵護衛,腿肚子都在打顫,不敢抬頭。
“老丈年歲幾何?”劉承祐語氣溫和地問。
老農支支吾吾,經過張德鈞的翻譯之後,才明白眼前的貴人是在問自己的年紀。
這才給了一個很明確的回答,不知道自己年歲,更不知自己生於何年。
劉承祐又問其是否當地人,說是從相州那邊遷來的。
直接對話,劉承祐改不了文縐縐的範兒,老農又一口鄉音,溝通著實有些費勁。不過磕磕絆絆的,還是將老農一家子的情況了解清楚了。
也不是相州人,具體也不知多少年前從河東逃難至相州湯陰,從其模糊的描述,劉承祐猜測大概是石敬瑭起兵期間。
有四個兒子,大兒子早年參軍,其後杳無音信,估計是不知道死在哪裡,哪場戰事,留。二兒子當年被抓為壯丁,有幸活命,瘸腿而歸,娶了個農婦。三兒子成婚數年,目前在當兵。小兒子才剛長成,在家種地,很勤快,世道漸安,正準備攢錢糧討個媳婦。
有兩個孫子,一個孫女,年紀都還不大,卻也能幫忙農活。
契丹軍北撤之時過相州,燒殺,舉家逃奔山林,大漢建立後,招撫流民,隨波逐流至內黃。
官府分了五十畝地,就此安家,又自墾荒幾十畝,以災害之故,收成不是很好。稅收也不輕,田裡為數不多的產出,大都被官府征收了,所剩餘糧,精打細算,過冬都難,若再準備冬種春耕,就更難了
這,就是一家,生活貧苦,地地道道的愚民。,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