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臣孫晟,奉大唐皇帝之命,拜見大漢天子!”
隨著漢軍對南唐沿江州縣侵攻愈急,唐使孫晟,匆匆北,忙來覲見。壽春衙堂,劉承祐接見之,沒有大擺排場,隻數名近臣、將使相伴。
堂間,北漢君臣,意態輕鬆,唐使孫晟,雖則故作從容,但儼處弱勢,繃緊的表情訴說著他內心的沉重。
“免禮!”劉承祐微擺手,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審視著孫晟,說道:“兩國交兵,戰事正酣,如仇如寇。李璟遣你北來,所為何事?”
“稟陛下,臣奉君命,是為兩**民之安平,罷兵議和而來!”孫晟應道。
“哦!”劉承祐淡淡道:“原是為求和而來啊!”
“稟陛下,是議和!”孫晟重音,更正了一下劉承祐的說法。
劉承祐雲淡風輕地一擺手,道:“求和也好,議和也罷,總歸是向朕討饒來了吧。”
伸手,中食二指勾動了幾下,示意張德鈞將李璟國書呈,翻閱的同時,孫晟略述道:“交兵以來,兩**民,深受其苦,為解黎庶於水深火熱,還百姓與太平,隻要陛下願意撤軍,大唐皇帝願陳兄事,永奉鄰歡,必當歲陳山澤之利,少助軍旅之需。虔俟報章,以答高命,道途朝坦,禮幣歲行......”
一封國書,洋洋千餘字,顯然出自南唐詞臣之手,儘陳其情,抒其意,姿態方得挺低,字裡列間,諸多哀告,仿佛受了多大的委屈一般。
不過,劉承祐看得,還是比較吃力的,費了點時間,方才閱完,將之傳示與眾臣:“諸卿也都看看此書,論做文章,果真偽唐君臣所長啊!”
“臣且欣賞一番,是何等大作!”陶穀笑眯眯地,接過。
見北漢君臣這番驕矜的姿態,底下的孫晟有些受不了了,麵羞憤色顯,高聲道:“臣奉書而來,進肺腑之言,坦誠所請,允與不允,自在陛下一心之間,何以如此折辱於我朝?”
看孫晟這炸毛的模樣,劉承祐不禁訝然,又打量了他幾眼,語氣莫名地說道:“朕聽聞,唐廷朝堂,首倡和議者,正是孫公啊!”
聞言,孫晟不屑一笑,昂首應道:“臣提議弭兵罷戰,是為兩國百萬軍民請命,欲使其擺脫刀兵之苦痛,烽火之戕害。陛下如以此而認為,臣心存軟弱,懼於漢師,嗬嗬......”
聽孫公之言,真是堂正浩然,大公無私啊!”見其狀,劉承祐興致更盛,淡淡感慨著,旋即語氣轉厲,說:“朕率師數十萬南下,所向披靡,唐軍屢戰屢敗,望風而降,淮南軍民無有不見漢旗而膽顫者。孫公,當真不懼?”
麵對漢帝的威脅,孫晟意氣激揚,哈哈大笑兩聲,道:“縱斧鉞加身,又有何懼?陛下自恃強兵,威風凜凜,能殺人,能懼人,卻不能服人。臣雖隻一暮年書生,既不能馬指揮,也不能提刀廝殺,但手持三尺利劍,橫劍自刎,血濺三尺,以全名節,以儘王事,以抗強凶,還不難做到!”
“大膽!”
“放肆!”
堂間,聽孫晟這一番狂言,劉承祐的臣僚附庸們,頓時對其怒目而視。
劉承祐心性使然,沒有太大反應,迎視著孫晟,但見這唐臣,傲然而立,神情慨然之狀,麵不由流露出少許古怪之色。此景此景,自己怎麼都像故事裡的反派,而孫晟儼然成了不懼強權、堅貞不屈的主角。
晃了晃腦袋,摒棄那點雜念,劉承祐揮手止住臣子,看著孫晟,平靜地說道:“李璟求和之議,朕已明悉。然而,大漢數十萬軍南下,四月之征伐,將士役夫,損傷頗多,帑藏靡費,何止億萬。
如此大的代價,就為了你們少助軍需?為了你們歲貢之利?一句願陳兄事,永奉鄰歡,便想要朕撤軍?當朕可欺嗎?
朕若允之,何以向南征數十萬將士交代?何以向治下數百萬百姓交代?”
“陛下如何,方肯儘還卒乘?”孫晟直接問道。
劉承祐答之:“不是朕要如何,是爾等欲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