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淮職吏,選調官員,進展如何?”劉承祐看向馮道。
“州縣一級職吏,已從兩京及近畿官員勳略,甄選百人,已然陸續赴任,再加接納的唐吏,可以滿足政務之典治!彼初降,必然儘心相輔,以博信任!”馮道說道:“另外,臣等共議,欲從地方州鎮中,挑選乾事之將吏,調往淮南兩道!”
“此議不錯!甚可!”劉承祐腦子裡隻轉了個彎,便露出了笑意,說道:“不過,淮南新下之地,政製未固,民心未附,需以良吏,善加調理,化為漢土。所拔之吏,品級雖不高,卻是我朝在淮南的統治基礎,需要重視!”
“請陛下放心!”馮道稟報道:“臣等所拔,屆時量才所取,都有在諸司衙署、州縣有典政任事的履曆,每歲考比,皆為中之評......”
對於馮道此言,劉承祐不全信,天下從不缺有才者,但為政之才,大漢朝還沒有多到這個地步。但是,並沒有點破,他也不可能去苛求,淮南派遣職吏,儘是乾臣。作為皇帝,他隻需從全局來考慮,縱有人情往來抑或濫竽充數者,隻要在可控範圍之內,無礙於大局即可。
“另外,陛下所新設道州新製,廷臣推議,斟酌周全,當於布政、按察兩司下,另設佐官吏職,構造衙司,以治道政。”馮道說道。
“這是自然!”劉承祐直接點頭表示同意,說道:“一道州政,王事糜繁,朕可不願臣工過受其累。關於道府官製,卿等會同三館飽學之士,儘快議定規製,擬個條陳。淮南兩道之軍政製度,要儘快構建完畢,下官員的委任,也要儘快落實!”
“是!”馮道應命,老臉放鬆,又恭謹地向劉承祐建議道:“另,唐末以來,各道府州縣,遭逢戰火,屢陷兵燹,興廢不一,以至天下崩壞,而前製已舊,難以滿足當下安邦治國之需。老臣以為,淮南新製,可暫於兩道試行,以觀成效,查漏補缺,待全製之後,逐步推行於全國。也可趁機,全麵劃定疆界,厘清城邑!”
眉毛微挑,劉承祐偏頭,凝視了馮道這老臣一眼,說道:“馮公深遠之見,不過此時急不得,待淮南那邊民政理順了,再作打算!”
馮道並無異議,隻是恭敬一禮。看得出來,就和郭威差不多,馮道進此議,也像是向劉承祐獻“投名狀”,完全是順著皇帝的心意來說。
“陛下!”宰臣李濤見機起身,稟道:“淮南十四州縣官府,已奉製將轄境內田畝、山林、丁口等籍冊,報東京。經臣等整理,屬唐之時,淮南各州,在籍丁口,足有二百八十餘萬人。
不過這隻是以舊檔統算,並不準確,此番南征,終免不了逃難、受害於戰事者。即便如此,按臣等計,諸州丁口,也在二百五十口往。若是再加隱戶、私奴及佛寺僧尼,數目還當有漲。”
“具體丁口籍簿,還需待局勢穩定後,由各州縣官府,詳細清點,造冊登記,報朝廷!李濤說著,眉開眼笑的:“但不管如何,我朝再添近四十萬戶百姓,全國丁口終於千萬,乃天下之最!”
李濤說起這,才是最讓劉承祐開心的,人口的重要性,自然不必多說。經過劉承祐幾次降詔,清查戶口,又遣使查驗,雖然仍舊免不了瞞報、隱匿之類的事情發生,但北漢國內人口,約在一百二十五萬戶下,丁口不足千萬。
這還是在劉承祐接收了大量幽燕難民,並迅速平息內亂,消滅匪盜,靖平國家之後,安養數年的結果。否則,這數量還要少。
對於北漢朝廷來說,攻取淮南,錢糧財貨,繳獲不匪,但那近三百萬丁口,才是最大的財富與收獲。隻要歸化整頓結束,北漢的國力,必然暴漲。
換個角度來看,占據著北方大部分道州的大漢王朝,治下丁口,居然僅有千萬,其地廣人稀的情況,可想而知。
“中樞要擬出一條,鼓勵百姓生育的政策!”劉承祐在群臣麵前,踱了幾步,吩咐著:“往後二十年內,大漢官吏考比,三年之大考,當以人口增長,作為參考依據!”
馮道幾人,對望了一眼,躬身應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