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求名而不惜身(2 / 2)

漢世祖 羋黍離 4130 字 2024-05-16

聽皇帝如是說,扈載連連搖頭,十分恭順地答道:“多些陛下關懷,臣的身體尚好,隻是老毛病了,不礙事!”

又看了扈載幾眼,發現他的表情很認真,眼神之中卻透著淡定與堅決,也就沒再多說什麼了。

待劉承祐登船之後,扈載轉過身,步履由輕盈變得沉重,臉上也冒出少許異樣的紅潤。很多人都知道扈載體弱,但此時,他實則已是疾病纏身,隻是被他隱瞞著。

至於目的嘛,也不複雜。文人求名,扈載文堪稱上佳,一篇《碧鮮賦》廣傳東京,為人所稱道。若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將來未必不能成為一名揚史冊的文壇大家。

然而,不受上天鐘愛,羸疾盈年,診治不愈。於扈載而言,雖然考得狀元,但這些年算是蹉跎度過,如今終於入天子之眼。專門被點名,侍奉禦前,隨駕北巡,是個難得的機會。

這個時代,主角與中心永遠是大漢天子,想要留名於史,沒有比在劉承祐身邊任事,更好的機遇了,哪怕沒有大的功業,隻是屬文擬詔。

出發的這幾日,經劉承祐口中所述詔製行文,經扈載潤色,可謂落生花,篇篇秀華,都是扈載可籍此留名的。

扈載的病已經很久了,此番,若是從天子恩典,回東京休養,痊愈的希望不大,但到手的機遇卻是要徹底放棄了。

是故,扈載選擇強撐病體而為之。

退下之後,迅速地書好製文,上呈審核用印,發傳東京。而後,迅速地與仆人收拾行囊,隨駕渡河。

前後又耗費了半個多時辰,剩下的一批行營人員,方才登船結束,起錨離岸,緩緩北向,準備跨過開闊的黃河。

君駕既離,白馬渡這邊也逐步放開了戒嚴,舟船往來停靠,商旅行人入埠,喧囂熱鬨之聲再度充斥在口岸,白馬渡也迅速地恢複往日的繁榮。同時,議論的話題,多了“皇帝出巡”這一條。皇帝出巡,若不是為了縱情享受,而是為了檢視州政,體察民情,再少費人財,對於民心民氣,還是有所提振的。

登船,離岸,航行,靠岸,下船。經過這一番折騰,等到北岸之時,劉承祐也被搞得精力疲憊。所幸,北岸官府做好了接待準備,先行過河的龍棲軍也提前整列好,經過一個時辰的調整,再度起行,西北直向大名府,這算是劉承祐曆次北上的傳統路線了。

事實上,自東京發,若走舟船,會輕鬆些,也會快捷些。但是沒辦法,一則劉承祐不喜歡坐船,覺得風險大,二則,巡視的路線也是有規劃的。隻有一些輜重,是走船運。

順著運河北上,至內黃歇了一夜,翌日起行,即至大名府元城。

“不知陛下有何吩咐?”魏仁溥奉命來見,登上鑾駕。

看著他,劉承祐笑道:“大名及周邊,朕也算熟悉了,將至元城,不欲在此久留,歇兩日即繼續北上。你我就在此分道吧,大河下遊州縣,前幾年多遭水患,這兩年稍安。對於重建複耕情況,前者曾派王敏察視過,發現了不少問題。朕意欲辛苦魏卿一趟,以宰相之尊,替朕東下,去東道下遊州縣,看看現狀,檢視堤塞,黜置地方,陟罰臧否!”

前幾年,大漢水患頻發,以鄭、滑、博及下遊州縣為甚,波及甚大,災民百萬,朝廷花了不少人物力治理。而因此所產生的一係列政治、民生問題,至今尚未完全解決。

魏仁溥隻是稍微體會了一下,便明白了皇帝的用意,也不多廢話,拱手應道:“是!”

“走吧!再至元城,或許又彆有一番感觸!”劉承祐輕笑著。

而元城這邊,領侍衛司副都指揮使郭從義、西道布政使竇儀與大名府尹李浣率元城將吏,已出城倍道相迎。,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