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楚昭輔之政(2 / 2)

漢世祖 羋黍離 3943 字 2024-05-16

當然,滄州的幽燕百姓,不願返鄉,也有官府宣傳控製的緣故。漢遼邊境雖然平靜多年,民間貿易往來頻繁,但雙方軍隊的陳布可一點都沒有放鬆過,契丹占據諸要隘,沒有地利可依,一旦戰事爆發,幽燕仍是戰場。

經曆過戰火流離的難民,好不容易在滄州安頓下來,重建家園,也有了自己的土地,豈會輕離。即便將來漢軍北複成功,能不能舍下在滄州的田畝、房舍,也是個問題。

於滄州官府而言,對於燕民返鄉,也是嚴格控製的,人口的數量與增長,可是政績考評的重要標準。

而這些年北返的燕民,更多的還是那些不事生產,北闖蕩討生活的青壯。普通人可沒有那闖勁,也不敢冒險,安安穩穩地種地,交糧納稅,才更適合他們。

劉承祐則輕籲了口氣,手指北方,喟然道:“大片的土地、州縣仍在契丹手中,思及這些背井離鄉的百姓,再想到仍沉淪於胡騎鐵蹄下的漢民,朕的事業,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啊!”

“陛下禦極以來,勵精圖治,天下漸安,乃有今日之盛。待到削平諸國,一統宇內,待回頭,自可從容北,收複故土,消除北患,致安百姓!”楚昭輔應道。

“會有那麼一日的!”劉承祐卻迅速恢複了神采,自信昂揚。

“對了,近年來,滄州的海鹽,可是遠銷北麵諸州啊,聽說你到任以來,又開辟了不少鹽田,改善鹽民待遇,並鼓勵鹽工,改良製鹽技藝。”劉承祐又問道。

“滄州自古以來,便是魚鹽之國!泛海之民,多煮鹽為生,國家也由此得利裡!”楚昭輔說:“如今滄州治下,以海鹽、無棣兩縣鹽事最為繁榮,在鹽場以製鹽謀生的百姓,已有萬人!”

“糧能裹腹,鹽能解淡,這鹽的重要性,絲毫不弱於糧米啊!”劉承祐說道:“如今滄州,每歲可得鹽多少?”

“回陛下,約230石!”楚昭輔應道:“不過,始終不如解鹽精煉,臣前發勸鹽書,鼓勵鹽民,製出精鹽,以入貢東京!”

“很好嘛!”劉承祐露出了笑容:“是該鼓勵,當提高獎賞!”

大漢的食鹽,若以質量來論,首屬解鹽,也是曆來的貢鹽!楚昭輔想以滄鹽與解鹽比肩,目標可是不低。但滄州的海鹽,比之礦鹽,終究有所差距,在製鹽工藝得到大提升之前,可不容易。

“去歲以來,朕可收到了不少劾章,說你將處死的走私鹽犯,屍體以尖木穿體,吊在鹽場,風吹日曬。朝中多有非議,以其極傷天和啊......”劉承祐忽然又提起一事。

聞之,楚昭輔的臉色變了變,抬眼觀察了下劉承祐的表情,很平靜的樣子。斟酌了下,方才應道:“鹽事官營,但總有貪婪之人,無視朝廷禁令,悍然觸犯法律,倒賣私鹽,牟取暴利。對於這類人,臣心中憤極,是以嚴刑峻法以懾之,處置手段過於嚴苛駭人,是臣思慮不周!”

“明令強紀,並沒有錯,對於走私食鹽,倒取國利者,就該禁絕。該關的關,該殺的殺,這吊屍曝曬,則大可不必!此事傳揚開來,確可取震懾之效,但終會讓百姓對官府感到畏懼,以為暴政,也不利於你楚卿的名聲!”劉承祐這麼說道。

“是,陛下!”見皇帝這樣的態度,楚昭輔微鬆了口氣,恭順地應道。

“再者,朕也不希望,你楚卿勞神費力,日夜勤勉,使得滄州大治之後,卻帶著一個聲名狼藉離開......”劉承祐道。

麵流露出少許感動之色,楚昭輔恭敬說:“陛下一片苦心,臣感愧不已啊!”,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