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覺得可以!”李穀點頭道。
柴榮想了想,也道:“王老將軍如今功業之心難抑,亟待重建功勳,恢複名譽。若以之備征於蜀南,必然竭力,不敢怠慢。以其威名,還可彈壓蜀中,震懾宵保障劍南的治安與穩定!”
“那便以王全斌為劍南道副都指揮使!”劉承祐一揮手,平靜道。
“如此不怕王全斌不儘心!”李穀捋著花須,輕笑道。
一雙老眼中閃動著智慧的光芒,說道:“前有蜀阻,致大理建國以來,未曾與中國交通,如今川蜀已定,兩方接壤,道途已開,大漢當與之加強聯係往來!”
“卿所言甚是!”劉承祐立刻就會意了,說道:“該當如此,此次國慶,段氏亦遣使道賀獻禮,這禮尚往來,朝廷也該當有所回應,可著禮部,安排人往西南走一遭,宣化我大漢國威!”
“武德司那邊朕會交待,軍情司就由柴卿安排了!”劉承祐對柴榮道。
柴榮會意,拱手:“遵命!”
大理事暫時擱議,看向李、柴二人,沉聲問道:“二卿以為,如今可是平唐時機?”
從皇帝那鄭重嚴肅的表情就可知,這才是他喚二者前來的真正目的,比起大理那窮山惡水,顯然還是國富民稠的江南地區,更令他動心。
而針對天子此問,二人顯然要更慎重些,有了更多的思考。這回是柴榮率先開口了,道:“陛下,臣以為南唐並不難取,自淮南大戰後,漢益強而唐日弱,我軍伐之,當如泰山壓卵,摧枯拉朽,非其所能擋。
江南國土狹除了一條兩國共用的長江,幾乎無險可守,且四麵皆敵。根據調查,江南仍擁兵十數萬,有一戰之力者,唯鄂州劉仁贍,潤州林仁肇,約三萬之眾,餘者皆不為道。
然劉仁贍年邁,我軍隨時可隔斷長江,單獨殲之。林仁肇雖固勇略,有進取之心,但畢竟是閩國降將,前者有李弘冀、韓熙載支持,故而受到重用,今李弘冀廢,韓熙載罷,林仁肇亦頗受影響,少用武之地。
我軍則不然,兵強馬壯,兩衙禁軍暫且不提,水軍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可以大用,江南水網,難成滯阻。大漢如興師,必可功成。不過,臣建議,再等一段時間,待蜀中徹底安穩,善後事宜儘數落實,與朝廷、將士、百姓以喘息之機,再將戰略轉向江表!”
事實上,以大漢朝廷如今的實力,即便立刻發兵,也是能夠辦到的。平蜀動用的,主要西南的軍力、民力,在中原、兩淮,朝廷還有足夠的後備力量可以動用,朝廷財、物力雖然消耗不少,但有蜀國的斬獲補充,猶有餘地。
但是,平蜀前後,加上蜀亂,大漢個方麵有所疲憊。川蜀需要休養,善後的事宜涉及到關中及整個長江中上遊。在半壁江山需要休養的情況下,大漢仍舊可以征調軍、民、財力,進行一場滅國之戰,並且成功的可能性很高,但那樣,國家就太疲敝了,所承受的壓力也會更大。
滅蜀之後,統一在即,奠定曆史地位的功績就在眼前,哪怕以劉承祐心思深沉如海,仍舊不免急切。
是故,對於柴榮之言,他認可,但心中始終帶有些緊迫感,想要一蹴而就。
眼珠子轉悠了幾下,劉承祐說:“以柴卿之見,發兵即可功成?”
皇帝的態度,讓柴榮稍微皺了下眉頭,點了點頭,但還是認真地建議道:“臣以為,功成乃是必然,但不可操之過急,稍緩步伐,準備充足,尚可遊刃有餘!”
“李卿以為如何?”劉承祐又瞧向李穀。
劉承祐與柴榮君臣二人之間的對話儘收耳中,李穀顯然也考慮清楚了,肯定地答劉承祐道:“陛下,從兩國國力對比來看,舉兵伐唐,實乃以鎰稱銖,必能成功!”,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