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清、信安兩軍,因為出發地點與追擊時間的不同,這才造成一前一後的局麵,不過,如此也能保證相互支援,規避風險。
漢軍這邊聞令而動,放鬆攻勢,並逐漸脫離交鋒。遼軍則壓力大減,雖然不明何意,來高模翰的軍事素質也確實不錯,當即也抓緊時間調整,並帶著人以更快的速度朝著石城縣退去。
等到靠近縣城後,如馬全義所預料的那般,那股狠勁兒泄去之後,遼軍士氣果然鬆弛了。見到不斷後顧,張望城垣的士卒,高模翰也發現了這個問題。
抬眼西望,緊縋於後,漢軍已然重新擺好了陣型,一副隨時可以發起進攻的勢頭。見狀,高模翰暗罵漢將狡猾。也不敢帶著人直接往城內撤,那樣很容易給漢軍機會,而是選擇背城列陣,繼續與漢軍對抗。
然而,在石城縣前,打擊士氣的事情發生了。城門緊閉,沒有表示一點接納的意思,並且很快,土城上的幾麵遼旗倒下,重新樹起的是一麵漢旗,顯然是臨時製作的,白布作底,簡陋地書寫著一個“漢”字。
在其後,30多顆契丹人的頭顱被拋下,一名大漢在城上高呼:“灤州王璘在此,已殺胡人,迎接王師!”
這一聲爆喝,頓時使得城下的遼軍兵心動搖,尤其是那些漢人士卒,四顧遊移,蠢蠢欲散。對此,高模翰是目眥欲裂,他一路同漢軍糾纏,底氣就在這座狹小卻可容身的土城,然而,此時的狀況,卻是前有追兵,後路斷絕。
更令他絕望的是,在永清軍背後,漢旗獵獵,煙塵漫卷,緊趕慢趕,信安軍終於趕到了。馬全義這邊,援軍既至,又見城上異狀,果斷下令,全軍向高模翰發起進攻,這回完全不留餘力,他親自提著刀衝殺在前。
而同馬仁瑀所率漢騎糾纏的奚騎見到這副場麵,再不敢多留,迅速擺脫,朝東逃去,卻是沒有管高模翰的意思了。
高模翰想要以漢、奚之軍,給其殿後,沒曾想最後卻也獲難於此。事實上,哪怕奚騎的戰力再弱,憑著優勢兵力,也不至於被馬仁瑀完全牽扯住,帶給漢軍的壓力也更不該隻有那點。但是,種其因,得其果,如是而已。
馬仁瑀沒有繼續追擊奚騎,而是調轉兵鋒,圍攻高模翰的步軍,緊跟著,等信安軍參與戰鬥之後,三麵圍攻下,高模翰軍的徹底崩潰也到來了。
不過,用子弟兵來形容那些渤海卒,並不為過,偽軍皆潰而投降,但剩下有三百多渤海士卒,死死地保護著高模翰。
對此,漢軍也沒有勸降的意思,攻殺即是。最終,還是馬仁瑀這員驍將,親自帶人往裡突,連殺5人,衝到高模翰麵前,揚起戰刀,大好頭顱落地。
馬仁瑀的刀,已經砍得有些卷刃,鈍刀子隻砍斷了高模翰半截脖子,而他最後的意識,隻有劇烈的疼痛。
石城一戰,遼國南府宰相、開府儀同三司、南麵統軍使高模翰,被陣斬殺,這是北伐以來,漢軍所斬遼國身份最高的將領,雖然是渤海人。
花了一些時間打掃戰場,並且粗略的戰果統計,很快出來了,除了逃走的奚騎之外,剩下三千多遼軍步騎被全殲,投降被俘的偽軍就有1500餘人。
對於高模翰的兵力配備,馬全義有些好奇,待審問完俘虜之後,方才搞清楚原因。馬全義不由感慨道:“這高模翰,也算遼國一代名將,為保存實力,以漢奚之兵消耗斷後,終為所棄,大好頭顱,成為我們的斬獲,卻也正得其果!”
“可惜,廝殺這麼久,死傷終以漢人居多!”馬仁瑀歎道。
聞之,馬全義也稍顯憤憤,說道:“傳令,先將這些漢人看押起來,把他們的軍官都挑出來!”
“是!”
“走,進城休整,也見見石城的豪傑們,此番得以竟全功,他們還是有大功的!”,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