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其言,耶律璟露出了一抹苦笑:“公之進策,與南院大王相類啊!”
“還望陛下,審時度勢以決之!”耶律琮拜道。
見狀,耶律璟歎道:“卿等諫言,朕豈不曉!然而,如此國戰,遼漢之間,都是全力以赴。大遼鐵騎固然可以席卷南下,縱掠漢地,然漢軍又豈能無備。綜此前戰例來看,對於我軍剽掠,漢軍已有應對之法。
城池、山水,輔以步騎,再兼那些堅固的堡壘,足可對我軍形成鉗製。南朝戰法,有堅壁清野一說,大軍破關南下,如不能就食於敵,糧草如何維持,軍械如何補充?
即便,我契丹勇士,不以艱險,能夠克除萬難,銳意進取,給漢軍造成重大殺傷,又如何能控製自身的損失。深入其境,征戰能還者,又能有幾人?”
從耶律璟的這番話中,能夠清楚地感受到他憂結所在。既能看出其利處,但又顧慮重重,而最大的顧慮,就怕功難竟,目標難成,而損失過大。
畢竟,耶律璟此番動員的,極大部分,都是契丹本部人馬,這些部族,都是遼國真正的統治根基。不要因為他們是胡人,就真把他們當未開化的野蠻人來看待,同樣是顧惜傷亡的。
當然,似耶律撻烈、耶律琮者,提出的策略,於遼國而言,確實有可取之處,也更適合他們。但是,策略是好策略,就是有些理想化,想要實現,達成其想要的效果,可不是那麼簡單的。
行軍打仗,尤其是這種國戰,並不能一廂情願,漢軍也不會被動挨打,在硬實力方麵,經過十多年不懈軍事發展的大漢,在硬實力方麵,確實是強過他們的。
而事實上,在此戰早期的時候,遼軍所采取的殺掠幽燕的策略,是取得了不小成績的,田舍被毀,生靈塗炭,百姓隻能縮首避難於城池、堡壁之中。
雖然在兩方的纏鬥激戰的過程中,漢軍取得了不少戰果,殺傷不但不可否認的是,確是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效。就目前來說,幽燕地區的百姓,給漢軍作戰,提供的有效支持已顯匱乏,丁壯可以參軍,統一編入丁役,賣勞賣力。但是,還有更多的老弱婦孺,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成為負擔。
但為何沒能擴大,一是漢燕軍隊積極對抗,河北邊軍及時支援。二則是,當時遼軍在南麵布置的軍力不足,實力不夠。
這也是前文所提的,在應對大漢北伐之事上,準備不足,屬於倉促應對。在遼國君臣的規劃中,漢遼戰爭,當由他們發起,卻沒料到,漢軍突然地更改國策,大舉北伐,在主動性上,落了下乘。
等遼國這邊動員得差不多了,漢師已然北上,以極為強勢的姿態,步步緊逼。使用遼軍這邊,陷入被動,從大局上,一直跟著漢軍的節奏在走。這個過程中,遼軍不是沒有反抗過,幾次派騎兵,主動出擊,就是為了打斷漢軍的壓迫與緊逼,隻是結果不如其意,被強硬地頂回去了。
到如今,漢軍大股部隊,已然強勢北進,逐步封鎖方便遼軍進出的幾道關口,留給遼軍施展的空間,也明顯不足了。
總結得來說,就是漢軍成功地實現了先發製人的目標,以致於遼軍,進退不得,處境尷尬。
而綜合各方麵的情報,再加上這段時間諸文武的意見,耶律璟對於如今遼軍的處境,雖然認識還不算特彆清晰,但終有所得。
彆看遼軍,也實實在在動員的三十萬軍,但人員良莠不齊,戰力參差不一,並且也是分散應對。河東的漢軍,由耶律撻烈去對付,兵馬少不了,遼東及灤平營那邊,也征召了不少人,但是,不足大用。真正靠得住,能夠用以對付漢軍主力的,還隻有燕山一線的二十來萬軍。
而如果讓耶律璟梭哈一把,將這些兵力投放到漢境,這個決心,有些難下。畢竟不是一個賭徒,而對於遼國而言,雖然形勢顯蹙,但仍未傷筋動骨,還不到賭國運的時候。
沉吟良久,耶律璟看著耶律琮,說:“即便朕遣大軍入關,今漢師重兵雲集幽燕,如何突破其封鎖?就南口的漢軍,如何突破?河北雖說一馬平川,然那千山萬水,又豈是處處可度?”
“公既然提出此等方略,如何實現,也有所考量吧!”耶律璟問。
聽耶律璟這麼說,耶律琮表情並不輕鬆,麵上露出一抹遲疑,而後嚴肅道:“陛下,今漢軍對我,已成扼頸之勢,久峙則必於我不利,當此之時,唯有以堅定無畏的魄力與決心,打破之!”
“說下去!”知道他還有後文,耶律璟一揮手。
見狀,耶律琮不由精神一振,指著居庸關方向,說:“陛下,臣建議,主動出擊,進攻南口的漢軍!”
看了遼帝一眼,耶律琮將他的想法儘數道來:“臣仔細探查過,漢軍雖發大軍北上,即便合燕軍之眾,算上鄉兵民勇,不足五十萬,其中戰兵不足其中一半,這是可以肯定的。
刨除此前與我軍交鋒傷亡者,剩下的人,一部分東調,對付我灤平之師,再刨除各城關、礙口的駐軍以及保障糧道者,集於幽州者,隻有三十萬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