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便是那些此前的邊軍將領,似馬全義、羅彥瓌、韓令坤、王審琦、李漢瓊、董遵誨等,最少都得了個侯爵,賜以軍職,這其中,也有對他們久戍邊陲的補償。
似馬全義、羅彥瓌者,至今還在幽州主管軍務,未及返京。有一種說法,仍留在北邊戍守的將領,都是被天子倚為股肱的大將。當然,這種說法,有失偏頗。
此次封賞的另一方麵,則是劉承祐明令成文,所有軍功爵位,三代之內世襲,三代之後遞次降減。文臣爵位,加開國者類此。同時定下,皇室封爵,一如此例。
雖然不能算是與國休戚,但這道詔令,也著實安了大部分人心。因為,此前因為爵位的世襲問題,有過一些傳言。
要說最出人意料的,晉升顯得突然的,要屬李處耘的樞密使之職了。雖然沒有赫赫戰功,但他的功勞,卻是不能忽視的,此番北伐,動兵規模龐大,實際打的就是國力與錢糧軍械。供給前線數十萬軍民,其中沒有短缺、遲誤、疏漏,這可不是一件易事。
是以,李處耘的功勳排名沒有太過靠前,但在劉承祐心目之中,對他的功勞是卻是異常肯定。便樞密使的事情,當然也是與其通過氣的,初時李處耘還有些顧慮,但被劉承祐三言兩語化解,讓其坦然接受,不要有心理負擔。
李處耘呢,本是個極有抱負、勇於任事的人,意外之餘,也是鄭重接受。劉承祐用李處耘,除了他本身的才乾與此次的功勞外,也因為他在樞密院任重要職事多年,熟悉其事務運轉,能夠無縫銜接,擔起柴榮去職後的擔子。隻是不管如何,李處耘就任樞密使,在旁人眼中,都是躍升,直接成為大漢朝堂上最具權勢的大臣之一。
有得意的,自然也有失意不滿的,比如折德扆。作為皇親國戚,論功行賞,竟然排不上號,前十的功臣中,居然沒他的名字。這心中難免有落差,然而,若是實實在在地擺功勞,也卻是沒法和名列前茅的將帥們比。
對於折德扆而言,一張老臉,有點無處安放的羞臊感。不過,對於這個丈人,劉承祐也沒有薄待,除了代國公的爵位不易再變之外,也是大方地給予賞賜,宅邸、莊園、土地、錢糧,很豐厚。同時,把他留在東京擔任太仆卿。
還有就是李重進、韓令坤等人了。李重進呢,算是個倒黴蛋,北伐之中,漢軍打了那麼多仗,損失慘重的苦戰、惡戰有,但直接的敗績,也就那兩場,還是損失了朝廷的精銳禁騎。即便劉承祐也念其不易,再加給郭威、柴榮麵子,也不好優賞。是以,李重進雖然仍被拜為興捷都指揮使,但爵位還是樂陵侯。
在軍中,力地位並不算低,但問題是,早在七八年前,李重進就已經是一軍都將了。這等於,還是原地踏步,對於李重進而言,很是鬱悶。搞得李重進,已經打算另謀出路,到地方上當個官。
韓令坤呢,則是覺得朝廷的賞賜不配其功,他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在南口大戰之際,重傷垂危。在他看來,力戰遼軍,差點連命都丟了,最終的評價,還不如楊業、石守信,豈能甘心。,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