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國公郭威,老郭的功勞,主要體現在開國之後,協理軍政,構造經綸,為朝廷舉薦了不少將才,又有南鎮襄陽,輔定荊湖的功績。後來的急流勇退,則更證明了那段時期他的功績與在朝中的影響力。有點虧的是,他當年主動請辭之時,劉皇帝一度動了封王之心,隻是後來打算給他追封,沒想到他活了這麼久,到如今,封王的心思也就淡了。
陝國公趙暉,陝州首義、推戴劉氏的舉動,永遠是他人生中最大的轉折點與閃光點,至今仍被劉承祐銘記,入漢之後,鎮守一方,平李守貞,大破孟蜀,主動入朝,配合削藩,奠定了其地位。再加有個出色的兒子趙延進繼承家業,趙家富貴綿延,已經走在了很多功臣的前麵。
商國公王峻,這或許是讓很多人感到意外的事,哪怕王峻後麵驕橫跋扈,失儘名望,自取其咎,但是論及對國家的功績,也是不容抹殺的。出使汴梁,查看虛實,力勸高祖進取中原,乾祐初年,內憂外患,隻領一部禁軍西進,統率關中豪傑,擊敗後蜀大軍,力挽狂瀾,解救大漢西南危機。後又作為征討淮南的主帥,全權負責前期的戰事,連破唐軍,奠定勝利基礎。
在國家最艱難的那段時間,王峻算是挺身而出的一個人,解憂濟難,功難抵過,但戰績功勞卻又是實在的,人既已死去多年,劉承祐也願意給他一個公平的評價,因其最終客死於商州,所以封爵商國公。不過,他的爵位同樣傳不下去,當年其子因為在汾州任貪瀆不法,戕害人命,被範質給正法了。
滎國公史弘肇,入汴之功,主管禁軍,整治洛陽,久鎮靈州,如今還在蘭州鞏固朝廷西拓的勝利果實,為了國家積勞成疾,一度作為劉皇帝放出去的刀子,二十四臣,當有他一席。
英國公柴榮,他的功績,簡單地提一下,南下潞澤,東出太行,欒城大戰,平杜重威,鎮守澶州,攻取淮南......一一列舉下來,是足以鋪滿一整張紙的,也不容質疑,從晉陽被征召到劉皇帝身邊開始,大漢的軍政間,華夏的曆史,就深刻地烙印著他的痕跡。而從爵位的封號就可以看出地位所在,唐初之時,有衛公、英公,而今的大漢,同樣。
汝國公李穀,追隨劉皇帝的時間雖然稍晚一些,但從欒城之戰後開始,從恒、深、冀、趙四州到整個河北,將之從崩亂之中拯治,在軍民財政的事務,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國家早期,河北的局麵一直是個大問題,而李穀在那裡,劉皇帝就能放下一般的心。再其後,治開封,拜相,坐鎮揚州,直到去歲,帥師平南,一舉功成,登人生巔峰。
溫國公向訓,河東起兵前夕追隨劉皇帝,從晉陽到澤潞,再到東出太行,及至欒城的過程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後麵的大小戰爭,也都活躍著他的聲影,奠定北方水軍的基礎,西赴關中,大破蜀軍,經營西南,滅蜀大功。或許隻有滅蜀之戰向訓才是主角,但是,他的履曆同樣驚人,讓人不敢忽視。
安國公高懷德,不算柴榮,作為劉皇帝大小舅子中,最出色的將帥,從隨軍西平李守貞開始,大大小小的戰爭,除了平荊湖以及最終的平南戰爭外,高懷德都參與其中,戰功顯著。
莒國公李濤,作為從開國之初,就活躍在大漢朝堂的宰輔之臣,做過兩年首相,輔治內政。去職之後,巡撫荊湖,如今有南下治理兩廣。
榮國公趙匡胤,趙大的功績,參考高懷德,各有千秋。
興國公範質,參讚決議,製定國策,編寫刑律,維護國法,嚴肅吏治,再加由中央到地方的執政經曆,都讓劉皇帝不會忘了這個雖然屢次頂撞自己,但堪為直臣的功勳。
褒國公王景,曆鎮地方,寬政安民,又有西破後蜀,收取秦鳳的功績,再加西拓千裡,收複故土,使得其地位高漲。
汲國公薛居正,擔任計相,主理國家財政近十年,使劉皇帝前進有力,其間苦功,可想而知,又編史之功,文治之臣,有其一席。
耿國公武行德,參考趙暉,累鎮多方,居有善政,從無劣跡,而最重要的在於,在那段最為艱苦的日子,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劉皇帝始終記得是此公恭敬朝廷,全力支持,這份感情,持續到如今。
壽國公李少遊,他與劉皇帝的關係,是不用贅言的,治真定,主政關中,再留守洛陽。當然,他最重要的一些功勞,是不好堂堂正正拿到台麵來講,但是,劉承祐就是認為,他當列一席。
PS:李少遊是唯一一個原創角色。,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