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始末原由,趙二是當堂梳理了一遍的,這可讓在堂外的觀眾們吃了一個大瓜,其後便是大量的感慨,幾乎所有人都對張家的兩個兒子口誅筆伐。不管這光明世界的背後隱藏著多少駭人聽聞的罪惡,一旦被擺到台麵上來,都得指責、批判。
“張家也算大族了,張翁更是善人,沒曾想竟是這樣的結局,家門不幸,生出這等人麵獸心的子孫,不得善終,可憐啊”
“這兄弟倆也下得了手,一個害死老父,一個欲殺胞兄,好狠的心腸!”
“偌大的家產,換誰都會動心的!”
“所幸還有個季子,否則張家家業,怕也難以守住!”
“張家三子倒是幸運,兩個兄長掙來搶去,結果搞得殺頭流放,最後倒便宜了他這個庶子”
議論紛紛,但多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也免不了幸災樂禍,仇富心理不管在什麼時代什麼社會都是一種普遍現象。你張家富是富,但子不孝,兄弟相殘,大喪門楣,有什麼值得羨慕的?
吃瓜群眾的議論聲再大,也不會有什麼實質上的影響,張家還是富家大戶。堂間,已是一個塵埃落地的場麵,兩兄弟再是求饒,也無用,被衙役帶下去,該入入獄的入獄,該打板子的打板子。
倒是得以待在“貴賓席”,在堂上就近聽叛的張家三子,淚流滿麵,哭聲淒涼,似乎對家族的不幸十分傷心。還是被衙役們的堂威聲給震懾住了,方才收聲,眼巴巴地望著趙匡義,這才拜謝。
趙匡義打量著張家三子,年紀輕,賣相普通。目光微凝,趙匡義平靜地對他道:“此案涉案人員,該處置的,本縣已然處置了,剩下的,就是你們張家內部的事情了。
還有,張家變故,皆源自你家田宅家產,爾等當引以為戒,還需知孝義之重!本縣隻有一句忠告,回去好生持家,孝敬長輩,教育子女,不要再釀成這等人倫慘劇!”
“是!小民多謝縣尊教誨,必然牢記,永不敢忘!”聞言,張家三子擦了擦淚,趕忙道。
又深深地看了其人一眼,趙匡義手中驚堂木一拍,沉聲道:“結案!退堂!”
以趙匡義的性格,怎能不對張家兄弟之間的問題進行更多的思考與聯想,兩個嫡兄爭得頭破血流,他雖然隻是個庶子,前前後後倒顯得太無辜,太憨厚,也太幸運了。
是他,尾隨著救了長兄,家仆舉報長子害父的行為也出現得突兀。趙匡義是什麼人,就衝這兩點,也足以引起他的懷疑。然而,不管如何調查,卻更難有其他更驚人的發現。
趙匡義確實懷疑,在這場爭奪家產的戲碼中,張家三子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但是,就其行為而言,實在抓不到什麼痛腳。因此,如何判罰,趙匡義還是按照律法來,甚至把財產判給老三。
但是,張家老三,成功地引起了趙匡義的注意。他在中牟的任期,才剛開始,還有的是時間
宣判結束,還有吃瓜群眾不欲走,明顯還想看看有沒有什麼後續,但衙役已然開始趕人。趙匡義呢,回到二堂,準備親自書寫給上司關於此案的公文。
主簿是個灰發老者,穿著一件輕薄的緞子,儒裡儒氣的,步入堂間時,趙匡義已然放下的筆。看著趙匡義,不由開口感慨道:“張之事,鬨得中牟沸沸揚揚,影響極壞,所幸明堂神斷,明察秋毫,方使真相大白。明堂之才,足可匡輔社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