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已經習慣了近些年的好日子,百姓們有了慣性,對生活的期待也高了,承受能力比起當年也明顯下降了。若是真因戰爭回到當初動蕩難安的日子裡,沒有人願意,如果是那樣,就得做好民怨沸騰的心理準備。
關於這些顧慮,楚昭輔是向劉皇帝提過的,不時對北伐有什麼異議,隻是做個小心的提醒,如果劉皇帝真的關注戰爭時代下大漢百姓的生計,就不得不考慮到這些。
楚昭輔與趙普是從同一個幕府出來的官員,當初都受到了已故華陰侯開寶元年追贈劉詞的推薦,才乾見識自然是有的。
不過,也正是因為有了遼東的戰績打底,北伐的基本目標已經實現,楚昭輔方才敢向劉皇帝進類似的建議。
否則,若是前方鏖戰正酣,局麵未有突破,楚昭輔還真不敢向劉皇帝做這些“消極”的諫言,以免得一個軟弱迂腐的印象。
劉皇帝呢,在大部分時候,都是冷靜理性的,有過去發動那麼多場大型戰爭的經驗,又兼此番躬親視察,對於民生狀況有比較清晰的了解,而楚昭輔的諫言也不是有道理,他也聽進去了。
因此,在遼東初定的情況下,劉皇帝雖然仍有繼續進兵的想法,儘取東北,以徹底摧毀遼國的統治。但打心底,他也未嘗沒有一點就此罷手,結束這場戰爭的心思,隻不過不明顯罷了。
這場漢遼大戰打到如今的程度,大漢是捷報頻傳,占儘了便宜,遼國則左支右絀,頹勢明顯,即便劉皇帝不窮追猛打,遼國那邊就能甘休了嗎?
結束戰爭,不是看大漢這邊單方的意願就行了的。對遼國而言,遼東已失,各條戰線損兵折將超過二十萬,人口丁壯更難計其數,整個東北的形勢也是岌岌可危,漠北、漠南、西域同樣遭受戰爭侵襲。
如果以目前的形勢結束戰爭,那麼遼國損失是整個東北以及西域的領土,損失半數的人口以及軍隊,不說一朝回到解放前,至少被打回遊牧帝國的原形了。吃了這麼大的虧,哪裡能夠含羞忍辱?
站在耶律賢的立場,他這個皇帝,當了還不到一年,原本強盛龐大的大遼帝國,就落得這樣悲催淒慘的境遇,他又豈能忍氣吞聲。本就在皇位繼承上存在爭議的情況下,他的位置又豈能坐得穩。
另一方麵,結束戰爭,再讓大漢休養個兩三年,屯糧練兵,消化勝利果實,從此番大戰的負麵影響中緩過勁兒來,再度北伐之時,那恐怕就是真正的大舉出塞,直搗臨潢了。
漢遼之間的形勢發展到如今的階段,遼國的未來注定滑坡,這是大勢,如果沒有驚天動地的變故,遼國的結局是不會有什麼意外的。
沒辦法,過去的曆史已經證明了,當一個統一的中原帝國崛起之時,配上一個強力的皇帝,就注定了遊牧勢力的衰落。而劉皇帝的大漢帝國,將會繼續證明這個曆史規律。
當然,到目前為止,弭兵罷戰,隻是劉皇帝一個微薄的意向罷了,甚至這個想法都隻是偶然思之。
不管如何,大漢還遠沒有到無法支持的時候,過去積累的雄厚家底,讓他有足夠的本錢,繼續進行這場戰爭。
相較之下,如果大漢百姓都有生計壓力了,那遼國的那些部眾牧民,又是何等艱難,隻怕是遭遇生存危機了。
這一點,通過一些情報,已經可窺其貌了。劉皇帝選擇發動這場戰爭的時間,對遼國太不友好了,其國內的農牧生產遭到了嚴重破壞,秋冬之際,北方草原遼國統治下的部民會是怎樣的生存狀況,幾乎是可以預見的。
而大漢,即便整個北方都因為這場大戰,耽誤影響了生產耕作,但是還有整個東南,還有兩湖,還有川蜀。,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