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後事宜,這麼多年了,劉暘也算是有經驗了,此番也隻是實際操作。雖然一團亂麻,但還不至於焦頭爛額,情況已經爛到了這個程度,也沒有更多需要顧忌的了,千頭萬緒中,也總有個頭,劉暘則清晰地抓住了其中關鍵,救民。
對於嗷嗷待哺的遼東民眾而言,再沒有比一口吃的,更具誘惑的了。活下去,這隻是最基本的需求,隻要滿足了,卻能收奇效。
而劉暘,有實施的能力,漢軍有糧,亂世之中,這就是最大的本錢。事實上,從攻克遼陽開始,劉暘就已經在著手了,他以北伐大元帥的名義,遣人廣告遼東的各族百姓,表明朝廷的招撫態度與救濟政策,並於遼陽、沈州兩地,大建粥場,以賑濟饑民。
與此同時,趙匡胤則一邊調整軍隊布防,一邊遣軍,四下鄉野,剿滅那些活躍於民間的盜匪之流,至少將這些直接破壞治安的不穩定因素給掐滅。
對遼東的民眾而言,遼國因為此前窮兵黷武,大肆征召兵役、搜刮民財畜力,已然失望透頂。但對漢軍,同樣不會有任何好感,漢軍雖然打著收複舊河山這樣的堂皇名義,但終究屬於侵略者,是帶給他們這些災禍的罪魁禍首。
因此,想通過放賑的手段,就簡單輕鬆地收獲人心,也是不可能的。當然,劉暘也沒有那麼簡單,他要的,也隻是儘力恢複秩序,多挽救一些遼東生民,也為遼東多保留一分元氣。大漢要重建對遼東的統治,說到底,統治的還是生存在這片土地上的各族百姓。著眼的,也是將來。
由於缺乏信任,漢軍放賑救民起初,並沒有太多效果,那種命令一下,饑民蜂擁而來的情況沒有發生。即便在各城周邊,也沒有引起太大的反響。
後來,劉暘乾脆來硬的,讓趙匡胤派騎兵下鄉野,驅逐逼趕遼東饑民,前往遼陽及沈州就食。半個多月下來,漢軍放糧救濟的情況屬實了,消息也擴散開了,這有了效果。
對於處在饑亡邊緣的遼東百姓而言,看到了希望,也就有了追逐了動力,對生的渴求,畢竟是人的本能。哪怕漢軍是虎狼,哪怕是遼沈城池是龍潭虎穴,也攜老扶幼,彙聚乞食。
放賑的糧食,基本都是從軍糧中分出來的,並且賑濟的量也是嚴格控製,想要吃飽,那是不可能的。不論如何,養在遼東的幾十萬軍隊,永遠是放在第一位的。
而賑災救民,也不是一時的事情,這是個長期的工作,需要持續半年乃至一年,至少要到遼東複墾複耕並有產出為止。經過戰爭的摧殘過後,遼東還剩多少人口,並不確定,但哪怕隻剩下二十萬口,養個一年半載,對朝廷的轉運供給而言,也是一份不小的壓力。
因此,也由不得劉暘這邊不精打細算。到八月二十七日,彙集到遼陽以及沈州的流民難民,已達四萬餘眾,憑空多出來這麼多張嘴要養,而且還不是終點,在山野之中,仍有大量需要救濟的人。
耶律斜軫此前為備戰,對遼東壓榨得太狠了,簡直是刮地三尺,竭澤而漁,造成的後果,自然由大漢這邊來承擔了,也必須得承擔。或許,這也是耶律斜軫的禦敵策略之一吧,即便丟了遼東,也是座廢墟,能夠漢軍造成任何一點麻煩,一點阻礙,或許都是對遼軍防守的增強。
於是,八月末的遼陽,內外對比明顯,城內秩序井然,城外哀聲一片。沿東梁河兩岸,搭建起了大量簡易的草寮木屋,這些都是乞食百姓的棲息之所,亂糟糟的,人雖多,卻沒有多少生氣。
饑民從放賑的軍卒職吏手中,接過一碗熱騰騰的粥,雙手捧著,狼狽的麵容間流露出喜悅與感動的神采,基本不可能。
放眼望去,隻有壓抑與沉默,當然,每當放粥之時,還是會掀起一些波瀾......,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