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多遜在河西任上,已經有七八年了吧!”劉皇帝悠悠說道。
“回陛下,正是!”
“當下朝廷,有哪個位置適合他?”劉皇帝說道關鍵點。
聞問,斟酌了一番,趙普方才肯定地道:“呂胤調任東京之後,兩浙道尚有缺。兩浙東南富庶之土,朝廷財稅之地,需以大吏治之,臣以為,盧多遜可擔此重任!”
“那就這麼定了!”劉皇帝一言決之。
“是!”趙普應命,又請示道:“陛下,河西乃朝廷戰略要地,河西不穩,則西北難安,盧多遜若去職,誰人繼之?”
對此,劉皇帝當然是明白的,一般人,可處理不了西北那裡的複雜情況,深思幾許,道:“調王明赴河西接任!”
王明也是大漢地方大吏中的一位勤懇老臣了,履曆很豐富,也有一定的軍事才乾,最重要的,當初也曾在西北擔任過使職差遣。
停頓幾許,又道:“要換,就不妨動作大些,朕封疆大吏們,這些年在地方也確實待得安逸了,或許當真視為自己的地盤了!
時間久了,難免懈怠,甚至漸成死水!水,還是需要流動起來,方顯活力!先將河西之事落實,其餘地方,逐步調換,不能影響到地方正常行政運轉!”
“臣明白!”趙普應道。
當然,如果真因為人員調動,導致地方行政運轉出現問題,那麼反而證明此事的必要性了,依劉皇帝的強勢,大概也會更加強力地推動。
不論如何,朝廷中樞的權威,是必須樹立,必須鞏固維護,容不得任何人、任何勢力的挑戰。這一點,無關其他,劉皇帝是絕對站趙普這邊的。
劉皇帝君臣三言兩語之間,就定下了一場涉及大漢內外重臣的人員調動,並且,與過去不同的是,此次針對的,會是那些久居一方的實權派,可以算是一場政治風波了。
而遠在河西的盧多遜怎麼也預料不到,自己竟會被當作一個突破口,一個典型。當然,趙普抓這個典型,也是看得清楚,不隻是因為盧多遜在西北經營日久,影響巨大,更因為在西北的一係列征伐之中,盧多遜也確實扮演著一個幕後推手的角色。
西域戰事前後,也始終閃動著其人身影。而對於這份調令,劉皇帝不會去考慮盧多遜的反應,他沒有選擇,收拾行囊,回朝述職,然後赴任東南,就是他唯一的出路。
或許,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兩浙道有千萬般好,換誰調任杭州,都樂意之至,唯有似盧多遜這樣的官僚,會感到不滿。兩浙再好,終非根基之地,去了即便不是無根之木,也難如在西北自如。
但是,沒有辦法,盧多遜在西北權勢再重,也隻是居一隅,麵對來自中樞的命令,也難有反對的餘地。不登宰堂,終究隻能由人驅使。
劉皇帝呢,則還有心思審視趙普與盧多遜這二人,在他眼裡,兩個人有太多相似之處,都是積極有為之臣,才乾卓著。
隻不過,盧多遜出身好些,官宦之後,屬於士族官僚,而趙普這個庶族官僚之首,在針對河西之事時,是不是也有這方麵的考量呢?
劉皇帝忽然覺得,對於當下大漢的勢力派係,需要更多更深入的了解了。
“趙普,朕當真好奇,為何每擬政策,總能切中朕心理呢?”趙普拜辭前,劉皇帝又笑吟吟、輕飄飄地問出這麼一句話。,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