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封王(1 / 2)

漢世祖 羋黍離 4057 字 2024-05-16

開寶九年,夏六月朔,這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劉皇帝要給他的兒子們封王了。這可是轟動朝野的大事,也今年上半年朝廷又一次盛會。

封王的消息,實則早就傳出來了,並且在皇室、朝廷內部流傳甚廣,這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即便依照成例,作為皇帝的兒子,封王賜爵,也是理所當然,沒有人會有異議。

而劉皇帝呢,也是早有這個想法。隻不過,受限於他“無功不授名爵”的理念,一直表現得有些克製,即便這個理念,用在皇室內部成員身上,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並不能站住腳,但劉皇帝也難免有些又當又立的心理。

時至開寶九年,大漢宗室之中,得王爵者隻有三個人,雍王劉承勳以及徐王劉承贇以及承繼魏王一脈的劉旻。即便算上早年劉皇帝所授周王以及被剝奪名爵的太原王劉崇一脈,那也隻有寥寥五人。

當初劉崇被發配洛陽養老,爵位是得到保留,不過,在他猝然而逝後,子孫被幽禁,而爵位也是連降三等,由劉承均承襲。

而除了陸續得封公爵的幾個兒子,其餘宗室,有爵者可以說是鳳毛麟角。不隻是宗室血脈單薄的原因,更重要的,還在於劉皇帝那隱約的打壓。

可以說,在劉皇帝當朝,大漢的宗室們,並沒有享受到他們該有的權力與地位。一方麵,劉皇帝要堅持賜爵以功,另一方麵,劉皇帝又吝嗇信任,沒有給宗室子弟以奮進的機會。

久而久之,大漢的宗室子弟們,怎能沒有怨氣,劉皇帝也不相信他們沒有怨憤。這也是前番,劉皇帝一朝解禁,大漢宗室儘開顏,甚至有喜極而泣的情況發生。

如今,對宗室的管理與任用,朝廷有了新的政策與製度,對於自己的兒子,這些大漢宗室的核心成員,劉皇帝自然也該有進一步的安排。

封王,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並且,沒風聲傳出之前,就有很多人想到了,北伐戰爭中,除太子意外,劉煦、劉晞、劉昉這幾兄弟,都立下殊榮,朝廷議功,卻沒有足夠份量的犒賞,這其中的曲折,自然引人思考。

而恰如很多人所猜測的那般,之所以一直按捺著,劉皇帝還真是在等著劉昉兄弟的歸來。即便回京了,仍舊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來籌備。

對於封王大典,劉皇帝也表現出了極高的重視,場麵也異常浩大。冊封典禮舉行在乾元大殿,由內閣大學士、虞國公魏仁溥擔任司儀,與會者包括宗親、外戚、公卿、六品以上百官悉數在列,並專門延請在京的諸族各國使節觀禮。

如此盛大隆重的典禮,也足以看出劉皇帝對於此事的重視。而準備封王的皇子,也隻有三人,劉煦、劉晞、劉昉,因而在典禮之上,他們也頭一次成為了劉皇帝腳下最耀眼奪目的配角,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乾元殿上,貴族雲集,大漢的統治階層們,俱衣冠楚楚,風度翩翩,以極其飽滿的熱情立於大漢規格最高的殿堂,而能夠立身於此,對他們而言,本身就是權力與地位的體現。

“開始吧!”劉皇帝一身正式的冕服,高坐龍床,一張臉上儘是威嚴肅穆,古井無波,讓人看不出任何情緒。

受命之後,魏仁溥便按照儀製,正式開始冊封典禮。過去,對於這些顯得繁冗複雜的禮製流程,是極其不屑的,甚至抱有一種蔑視的態度,恨不得所有事務都能乾脆利落、直達要害地解決。

但是,隨著年紀的增長,隨著以他為首構建的一整套的製度與社會管理體係的完善,對於這些繁瑣,卻是有了更深的體會,甚至甘之如飴,他早已意識到了,這些規矩與禮製,就是權威的體現,是維係統治階層的一種方式,而作為站在統治階層最高峰的皇帝,又怎會再厭惡。

劉皇帝的“成熟”是全方位的,他的被同化,也是全方位的,思想精神早已融入到這個時代,融入到這個由他所主導的時代,當然,時代也在吞噬並同化他。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