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宮廷秘聞(1 / 2)

漢世祖 羋黍離 3331 字 2024-05-16

隨著大漢新一屆狀元桂冠名歸呂蒙正,也意味著開寶九年恩科的落幕,而緊隨其後,中秋之前,大漢開國以來第一任武狀元,也要誕生了。

文舉動靜很大,八方學子會京師, 熱熱鬨鬨,轟轟烈烈,聲勢很足,再加上朝廷的重視,在考試資源上有所傾斜,引人津津樂道。

朝廷貢舉從乾祐元年開始,就在不斷地完善各項製度,到如今已是十分完善, 因此不論此番恩科籌備有多匆忙, 有多特殊,都能保證進程的順利。

武舉則不然,由於缺乏參考,很多事項都是從無到有進行籌備的,連考製流程、考生選拔辦法都是在一種緊鑼密鼓的節奏中研討確認。

比起文舉,開考時間更早,結束得晚,前後持續整整十日,文試在其中所占比重,僅有三成,除了兵法、策論、戰例研究,更有騎射、格鬥、體能等個人素質考核, 以及實際的訓練、指揮檢驗。

經過這樣一番高規格、高要求、高強度的比試之後, 方才決出此番武舉進士的名單。參考者,總計有三百九十六人, 卻隻錄取二十人,基本做到二十取一。

而考生的來源, 也有不小的限製,基本從軍功貴族子弟、內外諸軍的基層軍官以及有軍功殊榮的官兵中挑選,這也是軍事人才選拔的局限性,遠不如文舉那般來源廣泛。武舉考試的門檻,也明顯要更大,這也源於軍隊的特殊性以及大漢軍隊現狀因素。

至於擺個擂台,讓精勇壯士去比武論藝,或許僅存在於演義之中,那樣選出來的也隻是些勇夫,而在軍隊之中,個人勇武固然重要,但想要往上爬,可就不容易了。

朝廷要選的,還是懂兵略,有培養潛力的將校之材,勇力,那是在參軍入伍期間就需要考核的,若是放到朝廷武舉中,則實在上不得台麵。

在如今的大漢,當兵能吃糧,足軍餉,有出路,但上限比起科舉一途還要狹窄,軍隊上層的資源,也大部分都被貴族們所占據。

南唐滅閩,以禁苑北苑使管理建州貢茶,劉皇帝平江南,則理所應當地將之全然消化,過去南唐君臣們享受的一些方物貢品,劉皇帝同樣也在享用,這是屬於勝利者的成果。

甚至於,眼前眉目如畫、花容月貌的後妃美人,都屬於劉皇帝的戰利品。

哪怕時至如今,劉皇帝也沒有太高的品茶功夫,他品茶也基本隻停留在嘗那個味道上,並且知道飲茶有益,至於其他,劉皇帝實在缺少一些情致與雅趣。

因此,他對小周妃所言,也僅僅是為了誇獎一番,對於自己疼愛的嬪妃,威嚴之外,劉皇帝還是能夠表現出一些溫柔與耐心。

“子雍,你也嘗嘗宜妃製的茶!”劉皇帝對喦脫事宜了一下,衝坐在殿中的張雍道。

對此,張雍趕忙起身謝恩,哪怕常伴君側,這樣的榮寵,對於張雍而言,也屬難得。如今的張雍,還不到四十歲,但已然有士林領袖之姿,在士人中威望不低,這便是待在皇帝身邊的好處。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