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鄭州(1 / 2)

漢世祖 羋黍離 4054 字 2024-05-16

禦駕東巡,始終保持著一個平穩的節奏,不見絲毫緊迫。拂曉起程,日暮宿營,少有變化,想快也快不起來,隨駕車馬雖多,但累贅也多。

對於近畿地區,劉皇帝也算熟悉了,途中也沒有停歇進行視察。兩京之間距離並不算遠,尤其在有直道聯通的情況下,更為便利,不過,對於隨駕的那些貴人們而言,在這樣嚴肅氣氛下趕路的經曆,還是比較壓抑痛苦的。

滿滿旅途,埋頭趕路,一直到鄭州,劉皇帝方才第一次停下了東巡的腳步,區區兩百裡的路程,硬是走了五天。

已經過去的中原大水,似乎是以鄭州為分界線的,鄭州以冬,霖雨不止,且越偏東情況越嚴重。鄭州以西,不說風和日麗,但並未受到雨水侵害。

作為黃河南岸的重鎮,中原最要緊的交通樞紐之一,同樣也是黃患頻發的地方,尤其是沿河的河陰、原武二縣,過去更是決口洪泛的重災區。

當然,經過朝廷有力的拯治,鄭州一線,已然安寧了近十年了,過去雖有反複,但始終在可控範圍之內,沒有造成重大破壞。

河陰、原武已經有超過十年沒有決口了,就這一點,便已讓當地百姓津津樂道了,也充分肯定了朝廷在治河防洪上的成績。

不過,在今夏大水之時,還是讓鄭州的百姓一日三驚,驚了又驚,那洶湧河流,那磅礴的氣勢,讓一些老輩的人都不禁回憶起十年前那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日子。

對於鄭州,劉皇帝多少還是有些熟悉的,比如原武縣,乾右初年的原武、白馬大決,至今記憶猶新,那是烙印到腦海深處的印象。

鄭州知州名叫董淳,乾右五年的狀元,與盧多遜同科。不過,比起小盧探花,董淳的仕途要平澹地多,沒有什麼波瀾,沒有任何躍進,就是一步步緩緩爬升。

與精明強乾、主動進取的盧多遜不同,董淳明顯要更為“傳統”,乃是呆板,秉持中庸之道。

也正因如此,在劉皇帝主導下的大進取時代,仕途雖然順暢,但著實乏善可陳。論學識,董淳堪稱博學,筆杆子很不錯,論資曆,也算深厚,畢竟是乾右早期的崇政殿學士。

入仕二十載,其中有十年的時間,都是待在內廷,在三館編書、修書,那之後,方才開始真正學以致用,外放地方為官。

又用了十年,才逐步升任至知州一級。如果從如今的眼光來看,二十年的時間,四十餘歲,便成為一州主官,已經不容易。

但放在董淳的身上,就顯得平庸了,而其人為政,也確實顯得平澹,四平八穩的,不會犯錯,但要有什麼突出的建樹,也實在羅列不出什麼來,至於激進,更與之絕緣。

這也是,當同科的盧多遜在西北乾出了那麼大的功績,已然成為兩浙布政使這樣的封疆大吏之時,身為三甲之首的董淳,卻還是區區一個知鄭州的原因。

不過,不管怎麼說,在大漢的官僚體係中,董淳也屬於精英上層了。權位或許隻處於中遊,但是資曆名望,卻是不同凡響。

至少,這也是劉皇帝身邊出去的人。二十年過去,當年的翩翩狀元郎,也退變成為一個奔五的胡須飄揚的老夫子了。

劉皇帝見了,也不禁感慨歲月如梭、物是人非。一直以來,劉皇帝都覺得自己還算個仁厚的君主,雖然不時自嘲涼薄,但也就嘴上說說罷了,心裡自然不是這麼認為的。

對於老臣故舊,劉皇帝的態度也向來是親切的,也願意多些耐心,在合理的範疇之內。因此,見到迎駕的董淳,臉上還是多了些和煦的笑容,單獨接見,一同進食,察問民政,谘詢民情,一切都顯得十分融洽。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