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不會說漢語,是容易受騙,在塞北闖蕩的漢人乃至漢吏,可不都是善男信女,過去有許多胡人就因為不通官話,遭受損失。
利益的驅動下,胡民也不得不逼著自己去懂漢話,即便不會說,也要聽得懂。而原本荒言野話,也隻成為一種地方土話了。
時至如今,倘若在塞北的部帳、集市中,聽到一乾胡民說著夾生的漢話,是一點都不值得奇怪的。
相比之下,漢字的推廣,則仍顯落後,但這也國情所限,語言是基本問題,文字則要高級些,連漢民都有大量的文盲,何況胡人。
由於生產方式的不同,漢服的推廣,也沒有強行推動,趙武靈王有胡服騎射,劉皇帝倒也不至於在漠南搞倒退。
但是,在胡人的上層人士中,尤其那些向大漢臣服,被朝廷吸納的首領頭人,都已經習慣穿漢服,畢竟,他們脫離了基本農牧勞作,屬於知禮節的階層了。
可以說,漢話、漢字、漢服這三件事,做得最徹底,最有成效,也最有意義的,就是對漢話的推廣,劉晞也把幾乎一半的精力都放在此事上。
與榆林那邊的一團亂麻相比,漠南地區的欣欣向榮則完全襯托出來了。當然,兩者之間出現如此大的差距,也是有其內在原因了。
官府在當地的力量是其一,朝廷的重視程度是其一,部族成分、曆史因素也是其一。與黨項人的抱團排外不同,漠南胡民來源眾多,成分更雜,並且,在漢遼大戰的過程中,被摧毀了一遍,大漢是從頭開始在漠南建立起自己的統治。
漠北有契丹威脅,朝廷在漠南又駐有重兵,掌控能力很強。而那些歸服的部族,一部分是朝廷北伐中征服的,一部分是在漠北大亂南投的,這些人,對於朝廷與漢軍的強大有更深刻的認識,再加上受到遼國時代統治潛移默化的影響,對於漢化的抵觸,並沒有那麼深。
而不服反抗的,要麼被消滅了,要麼逃出大漢轄地,餘下的,時間一久,自然逐漸成為大漢的順民。
另外一方麵,則是漠南乃至整個山陽地區,漢人移民,摻沙子的效果比較好,從基層夯實了朝廷的統治,壓製了胡人分離的可能。
畢竟,與榆林沙磧密布的情況不同,漠南可是塞上江南,廣袤的草原,優良的牧場,充足的水源,這可比其他邊地的吸引力大多了。
尤其是,大漢對牛羊馬駝等牲畜的需求幾乎是無窮的,不論是畜力還是畜肉,乃至毛皮,都極具價值,都是赤裸裸的利益。
隨著朝廷的宣傳,以及各種民間傳言,有大量的漢民蜂擁北上,圈一草場,養羊牧馬,然後售賣,獲取經濟利益。
這種利益驅動下的行為,比起朝廷費儘心機手段,使的各種移民政策,要有效得多。
當然,即便有再多客觀有利因素在其中,漠南民族問題的解決,晉王劉晞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也是巨大的,是不容忽視了。
在很多胡人眼中,劉晞不隻身份高貴,為人公正,對胡民並無鄙棄,處理事務糾紛,一視同仁。比起那些一味地維護漢民的官吏,劉晞更喜歡以理服人,依法斷事。
當然,這個前提得是你老老實實,安安分分的......當初漠南有契丹部族複叛歸北時,劉晞可給鎮壓的漢軍傳遞了一個意見,嚴厲處置,斬儘殺絕。
而比起那些虛偽的假象,劉晞能服人心,順利推動漢化,最關鍵的原因,還是給那些底層胡民帶去了實在的利益。
為鼓勵他們畜牧,專門組織了一個貨棧,統一從胡民手中購買牲畜、皮貨,價格製定得很公道,同時,保證鹽、茶、布、糧等漠南稀缺物資的供應。
從本質上而言,漠南的胡民仍舊是被剝削的對象,被收割的韭菜,但中間的利益階層少了,落到他們手上的實在好處多了,就足以讓他們的感恩戴德了。
同時,隨著長城內外貿易的頻繁,帶動了漠南的繁榮,也沒人願意打破這來之不易的生活。
事實上,同樣的政策,在榆林就是一地雞毛,在山陽卻碩果累累,這其中的原因,不隻是劉皇帝在反思,朝堂的公卿大臣們也在總結。,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