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第210章 沉默的榆林
破敗不堪的小鎮內,倒也不是一片死地,還是有一些生氣的滿帶著淒涼氣質的風中,有野雞在覓食,有烏鴉在啃食著腐肉。
自從漢將王蒙率領胡漢聯軍光顧過後,此地便幾乎成為絕域,暗澹與孤寂是主色調,腐臭味傳遍內外,西北的烈風似乎都吹不散。
那瓦礫叢中的屍骨,毫無疑問,大部分都是黨項人。當初造反之時有多狂熱與興奮,成為一地枯骨之時,就有多麼悲涼與蕭索。
要說所有黨項人都想要造大漢的反,與朝廷作對,那顯然是不儘然的。
在底層百姓中,除了信仰、生產方式以及生活習性不一樣之外,胡漢百姓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彆。
然而族群的區彆,卻又是一個客觀的實施,當有人宣揚朝廷壓迫、漢人侵占之時,黨項人難免不受其蠱惑,野心家是少數,但那些被鼓動的普通黨項人,那些對叛賊默默鼓舞支持的人,也絕不能單純地用無辜來形容。
他們心中又何嘗不想要建立一個獨立的自主的黨項政權,就是恢複定難軍當初的地位也好,即便大部分人並不知道,那樣的結果,對他們究竟有沒有好處,有多大好處。
朝廷的平叛行動,可以用凶殘酷烈來形容,至於講人道什麼,對於大漢這樣的君主專製帝國來說,實在沒有多大意義。大漢當權者更喜歡講天道,而對朝廷而言,什麼是天道,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如此而已。
事實上,早在朝廷擺出那般嚴厲的姿態以及那般規模的軍事行動後,榆林的黨項人就已心虛了,而等到袁恪、李繼遷先後兵敗,那就徹底演變成惶恐了,甚至從思想上就產生了割裂,各地叛軍、各部黨項,其心本就難齊。
那個時候,很多人都覺得該“見好就收”了,朝廷那麼強大,造反沒有好下場,這樣的認識,變得格外清晰。
然而,這樣的反省,為時已晚。和曆朝曆代麵對胡民反叛的態度不同,不是派兵討伐,打敗叛軍,然後得幾年太平,等待下一次叛亂爆發。
大漢朝廷在劉皇帝的意誌下,在應對此類叛亂上,從來都秉持除惡務儘,斬草除根,如果說對普通漢人還能有一絲絲寬忍的可能,對胡人則很少留餘地。
過去的二十多年間,大漢從南到北,由內而外,發生的大小叛亂、動亂數也數不清,毫無例外,所有參與叛亂的人,要麼被殺,要麼被投入一些必死的刑徒營工程,沒有任何寬免的可能。
這樣高壓的政策,持續二十多年後,大部分蠻夷也開始逐漸馴服,處於歸化的狀態中,畢竟,反叛的與有反叛嫌疑的,大多被殺又或者被投入刑徒營改造。
於榆林許多黨項人而言,他心中同情叛賊,支持叛亂,但隻要不像野利等部族那般親自參與其中,那就有餘地。
叛軍成功,他們能趁機獲得好處,叛軍失敗,他們也不會有太多損失,至多回到過去二十來年的日子中,又不是不能習慣。
然而,世上沒有這麼容易的事,尤其榆林甚至西北特殊的民族、政治、軍事情況,使得朝廷的態度異常的堅決,行動也異常的冷酷,根本就不給貳心者首鼠兩端的機會。情勢複雜,難辨敵我,難分忠奸,那就一並掃除。
而到了這一步,很多黨項人方才醒悟過來,後悔莫迭。隻是,為時已晚,索命的繩索早已套上脖頸,斬首的屠刀也已磨得鋥亮。
與朝廷而言,為了布下這個陣勢,調動十幾萬軍隊,耗費無數人財物力,如此沉重的代價付出之後,那一切也都沒有什麼餘地了,沒有刹車的可能,隻有沿著既定的戰略計劃做下去,直到完成。
而帶來最顯著的結果,便是榆林全境,竟成血色,千裡之內,寥無人煙,即便有,也隻是屍骸罷了。
在榆林,被殺者毫無疑問,都是“叛賊”,但殺人者就不一定了。這其中的原因,還在於一開始就發布的那道政策,執叛賊首級獻官府者可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