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過去的這些年,城鎮士民,之所以能過得那般滋潤,也是建立在朝廷想方設法提供充足的價格低廉物資的基礎上。
此前,朝廷痛下決心,推動物價上漲,也是因為終於發覺了其中的問題,感受到了供養那麼多城鎮居民的壓力,通過此法,施恩農民,緩解過去大造銅錢帶來的幣值問題,同時也有趕人的想法在裡邊。
對於絕大多數在城鎮中討生活的平民而言,生活成本提高,生計艱難,待不下去,回農村便成了一條出路。
在朝廷的勉力維持下,轟轟烈烈的價格闖關,基本算是成功了,但是時間尚短,具體效果如何,還有待檢驗。
不過,有些問題,已然顯露出來了。就眼下看來,趕人的目的並未達成,以東京為例,生活成本的提高給絕大多數士民帶來的生計上的難題,但是,因此而逃離京城的人,卻是少之又少。
對於在城市中待久了的人,想要讓他們重回鄉裡,從地裡刨食,顯然也不那麼容易。且不論如何,在城市中,機會更多,賺錢更多,也是不爭的事實。
至於物價的提高,也隻是生活水平下降罷了,而城市的繁榮,也不是鄉野農間能夠比擬的,這種差距,也能讓許多人忍受城市中的貧苦。
而大漢百姓們的忍耐能力,從來都是驚人的,不隻是農民,城市中的那些士民、商賈及手工業者,也是如此。
但是,生活的壓力,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問題,過去的幾個月間,各地城市的治安情況明顯下降了,犯罪活動明顯增多,就是東京城,也屢發惡性桉件,開封府的差役判官們,都陷入了一片忙碌之中。
同時,此前太子劉暘巡視時察覺到的貧民坊問題,非但沒有得到緩解,反而加劇了。開封府尹劉繼昌花了些力氣整治,但效果十分微弱,並且,隨著治安問題頻發,他的精力也被轉移了。
過去的幾個月,開封府受到的彈劾與責難,也增多了,劉繼昌一度壓力巨大的。所幸,由他倡議並實施的開封府“惠農新政”,終於推行開來。
這與朝廷目前重點關注的“三農”問題十分契合,而由開封府撥款,再加上東京“名流賢達”們踴躍捐資,足足籌集近三百萬貫錢,用以給開封府轄下諸縣的農民農業進行補助,同時修路、通渠、鋪橋、建水庫,也暫時分流了一批城市勞力。
有這項功績打底,朝廷中給劉繼昌站台的人也就多了,從太子到政事堂的大老們,對開封府的表現,都挺滿意,再加上劉繼昌的身份在那兒,他這個開封府尹的位置,坐的還算穩。
曆來,首善之區的主官都不好做,但劉繼昌自覺,他這個開封府尹,是曆任之中最難做的,遇到的問題也最多。幾十年發展積累下的矛盾,似乎都在他的任上,慢慢爆發出來了。
凡事矯枉忌諱過正,但在事實的處置上,往往都是過正的,因為隻有過正了,效果才能顯著。在朝廷開始重視農業生產,關心農民問題,施政重心轉移到發展農業生產,緩解城市與農民供應需求矛盾之後,朝廷之中,又不可避免抬頭一種聲音。
有不少官員,陸續上奏,希望朝廷能打壓商業貿易,讓朝廷回到“重農抑商”的正道上來。對於這種因噎廢食,想開曆史倒車的行為,中樞自然是要打壓的。
無商不活的道理,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已然得到了充分驗證,而商稅的大筆進項,也足以堅定朝中權臣們的意誌。
重農是根本的,但興商也是必要的,這也是基本國策。然而,裡裡外外的雜音,來自各方麵不那麼良好的情況,也讓朝廷紛擾不斷。
為此,在七月份,趙王劉昉攜平叛功將還朝,進行榆林平叛總結,做完定論之後,太子劉暘便召集群臣,就農與商的問題,進行了一場大討論,以此統一思想,堅定農商並重的基本國策。
治國就是這樣,矛盾不斷,問題叢生,往往是按下葫蘆浮起瓢。龐大的帝國,問題就更多了,但不論如何,大局還是在掌控中的,帝國的基本統治依舊是穩固的。,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