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還是土地問題(1 / 2)

漢世祖 羋黍離 3837 字 2024-05-16

漢世祖第276章 還是土地問題

劉皇帝沒有做出一副殺氣騰騰的模樣,但話裡透露出的意味,仍舊讓寇準凜然。稍微組織了下語言,寇準從容稟道:“陛下,一直以來,朝廷移民實邊政策,主要麵臨三個方麵的阻力,其一地方官府不願治下丁口流失、財稅減少;其二,百姓戀土深重,隻要能有幾畝薄田耕種養家,輕易不願背井離鄉,遠赴邊陲開墾;其三,便是鄉裡土豪仗勢,約束控製百姓......”

聽寇準之言,劉皇帝臉上沒有什麼變化,說道:“地方官府與百姓的顧慮,朕可以理解。但前者有朝廷權威駕馭,何況自朝廷取消以人口多寡作為官吏升遷考核之後,來自地方官府的阻力已然減少許多了吧。朕不信,他們還敢明目張膽,公然違背朝廷大政方針!

至於百姓,朕從來秉持的,都是以利誘之,讓百姓看到好處,給錢,給地,給農具種子,加以稅收優惠,政策保護。這些年,不論是安東安西,都薄有成效,顯然這一套辦法即便見效緩慢,還是有用的。

相比之下,你所提到的土豪,他們是如何阻撓此事的?又是為何?”

提到“土豪”二字時,劉皇帝語氣就已經有些不對勁了。一直以來,由於“皇權不下鄉”這五個字,對於地方上那些豪強宗族勢力,都帶有不小的厭惡心理,認為他們是在攫取皇權,侵蝕帝國根基,動搖大漢統治。

過去的幾十年,也曾費儘心思,進行整飭打壓,包括從各地強遷地主豪強進行實邊。然而,結果如何,一場榆林之亂,教訓已經足夠深刻了,遷豪強的政策是可取,方式方法也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最大的問題便是遷徙之後,沒有將之置於控製之下。遷到邊地,更是下下之選,袁恪那賊子當初能舉事成功,可不隻是他狼子野心。

而清理過豪強的地方,又有多大的改變呢,答桉是,除了給普通黔首騰出些空間,給官府增加了些可分配的生產資料外,根本沒有什麼改變。

幾十年後,新一批的地主豪強又崛起了,他們的所作所為,仍舊帶著固有的階級性。而壓在黎民黔首身上的,還是貴族、官僚、地主這幾座大山,隻是在大漢還算清明的政治環境與相對穩定的社會治安下,行事作風稍微收斂一些。而這三座大山,又恰恰是當下大漢帝國的統治根基。

當破開固有思維後,劉皇帝也漸漸醒悟過來了,妄圖去搞什麼皇權下鄉,就是扯澹,完全不顧客觀規律,不切實際。

連官僚管起來,都那麼困難,吏治始終難以澄清,就更彆提下層了。而倘若沒有那些宗族豪強,協助治理,維穩地方,這帝國還不知道要亂成什麼樣子。

鑒於這些原因,以及年紀越來越大,劉皇帝對於地方,也漸漸形成了“綏靖”心態,隻要保證整體的太平安康,也不願再多折騰了,眼不見為淨。

然而,當寇準此番提到,有地方豪強興風作浪,控製百姓,對抗朝廷大政方針時,又仿佛逆鱗被觸碰了一般,同時也有種羞惱的感覺。

隻是隱約表現出的震怒,便讓寇準有種震顫感,因此,在回話時,言語組織也更加小心了。沒有直接提有那些豪強,又犯了什麼事,寇準以一種娓娓而談的方式,緩緩說來:

“陛下,臣見識淺薄,隻能將在華州的所見所聞,向陛下陳情。早些年之時,得益於朝廷施恩,官府儘力,華州百姓,家家戶戶耕有其田,居有其屋,衣食有憑,即便朝廷以利誘之,願意到邊陲開墾的人也是少之又少,除非朝廷用強。即便一些不甘於困於田畝的人,外出闖蕩,也是往城鎮務工賺錢。

不過,這樣的情況,持續十數年後,終發生改變。農民經營田土,若風調雨順,在繳稅服役之後,生計尚可無憂。一旦遇到天災,土地的營生,便遭到破壞。

地方豪強,則趁此時機,兼並土地,加上總有經營不善者,窮儘之時,便售賣土地。因此,在華州,無地的人口,是越來越多的,因為在籍,為了繳納兩稅,他們不得不寄身地主豪強,成為佃民。

在這樣的情況下,朝廷移民實邊的政策,對於這些百姓,便是一個不錯的去處了。就臣所知,僅華州一地,生計困苦之下,接受邊地招徠去開墾的人,便不下千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