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政事堂事務,一向是由李相公主持,今趙公還朝複位,不知李相公當如何自處?”這個時候,一直少作話的劉暘開口了,行了一禮,平靜地向劉皇帝問道。
聞言,劉皇帝偏頭看向劉暘,沉吟了下,有點隨意地道:“趙卿回來太過高興,倒是把李昉給忽略了。那依你之見,你這恩師,當如何安排啊?”
劉皇帝這話裡,似乎帶著點刺,不過劉暘心神卻十分穩定,麵態自然地應道:“近來漠北多事,乃蠻連續東侵,與契丹屢發衝動,塞北局勢不穩,臣以為可讓李相出任山陽,往鎮漠南!”
聽到劉暘的提議,劉皇帝稍微想了想,心中暗歎,這個兒子,倒是重情義,如此費心直言,卻是為了拯李昉於朝政漩渦。
山陽.....雖在偏處北疆,但可不是貧瘠之地,這些年依靠這各種牲畜及皮革出產,經濟發展十分可觀,又不乏沃土,號稱塞上明珠的地方就有幾顆。
更為關鍵的則是,不論接下來稅改政策如何變化,以山陽的地理民情現狀,都不會改革的重心,對於因稅改而麻煩纏身的李昉,山陽實在是一個不錯的去處。
不過,劉皇帝並未如劉暘之願,而是輕描澹寫地說道:“李昉是文臣,漠北紛擾,需要軍事乾才,他能豈能起到坐鎮邊疆的作用?山陽另換人去,著京畿都指揮使慕容承泰北赴任職,至於李昉,就讓他去河南,接替史德珫,統管不了全國稅改,河南一道總不至於如此遲誤了吧!”
聽此吩咐,劉暘呆了下,心中微歎,隻是表示認可,李師終究難以徹底擺脫此間紛擾啊......
如此,大漢朝廷中樞的又一次重大人事變動,就此定下了。數月之間,來來去去,足足有三名宰相的變動,從王著到李昉、趙普,每一個都是足以影響朝局的變動,當然,一切的變化也都是圍繞著稅製改革。
說起李昉,少年得誌,高中狀元,成為皇帝近臣,也算是元勳故舊。由於出色的文才,在士林中威望甚高,又因屢任重職,還擔當過太子太傅,在朝中的地位也十分崇高。
但其仕途際遇,卻並非一帆風順,可以說屢起屢撲,起起落落,不甚尋常,若是算上當年的登聞鼓桉,這已是李昉第二次被降職黜免,外放離京了。
當然,所謂的不順,也隻是相對而言了,畢竟李昉的人生早已達到了絕大多數人一生都無法企及的高度,自中樞到地方,各級職位都擔任過,包括一言九鼎的宰相,履曆之豐富,際遇之複雜,也是常人無法比擬的。
說完李昉的安排,劉皇帝又露出笑容,親切地對趙普道:“趙卿千裡赴京,一路辛苦了,先回家安頓,歇息片刻,晚上朕再給你接風!”
“謝陛下!”趙普也不推辭,起身拜道。
離開垂拱殿,劉暘與晉王劉晞聯袂而行,兄弟倆緩緩踱步於宮室之間,一時都沒有作話,隻有輕微的腳步聲,飄忽於廊道間,氣氛一時有些尷尬。
良久,終是劉暘開口了:“三弟,陛下此番委你以要務,可是重任相托啊!”
聽其感慨,劉晞瞥了劉暘一眼,背在身後的雙手攤開,麵露苦笑道:“不瞞太子殿下,臣也大感意外,如今,隻感誠惶誠恐,如履薄冰吧,生怕辜負了陛下信任!所幸,有趙相公主事,臣想來隻有儘力做好輔助工作,希望不要出現太大的差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