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東國,綏化城。
雖隻初冬,整個安東國已處在一片寒天之中,城外便更是如此,展目望去,林木深深,灌木叢叢,河麵之,靄氣沉沉,幾能侵骨。
鴨子河不受這天氣影響,依舊奔騰,東流入海。才下了一場雪,隻是沒能積起,太陽一冒頭,便迅速融化了,使整個綏化城郊都濕漉漉的。
鴨子河畔,一場閱兵儀式,即將展開,兵馬數量不算多,僅三千人,但場麵夠嚴肅,將士夠威武,氣勢之雄渾,不差大漢任何一支精銳。當然,安東的兵馬,從來都是大漢精英,又長期處在一線的緊張狀態,隨時可戰,軍隊素質自然優良。
眼前之軍,來自於安東諸城駐軍,是經由王令抽調之精銳,到綏化來接受檢閱,顯然是一項政治任務。
檢閱的不隻是軍容、軍紀與軍事技能,更是安東軍改的成果,同時進一步宣告,安東今時之主人。
秦王劉煦自洛陽返回綏化後,帶回了安東封國的詔書,並迅速投入到安東國的經綸構建之中,這是早有基礎的,以前的安東都督府本就是軍政一體的統治中心。
因此,隻是稍加改製,一個新的安東國統治體係便建立起來了,雖然隻是換了個稱呼,乃至隻加了個前綴,但名正言順了。原來安東都督府軍政財務管理機構,幾乎是水到渠成地融入到安東國的新統治體製中來。
即便如此,劉煦也花費了幾個月的時間來梳理工作,重點在於人事調整,甄彆異己,什麼人可用,什麼人不可用,什麼人不能值得相信,什麼人需要保留,劉煦心中是一直有個譜的。
安東這個地方,算得豪傑眾多,劉煦幕下,也有一批得力之才,經過劉煦十多年的苦心經營,也培養出了一批後備隊伍。
此前,一直養在安東都督府體製外,如今,封國事定,這些人,也得以轉正,被委以安東國官職,站到台前,名正言順治政牧民。
整個安東,在數月之間,也由此發生了一場自而下的大變動,麵貌一新,安東乃至整個東北都翻開嶄新的一頁,準備書寫新的曆史篇章。
這是一場涉及整個安東下的變革,當然,普通的黎民百姓,並不會在意那麼多,土地照種,日子照過,安東也好,大漢也罷,不影響他們生計即可。
尤其確認,安東王正是原安東都督、秦王殿下之後,就更沒什麼放心的,畢竟,秦王殿下治政,從來是體恤下民。
至於安東境內諸多夷部,就更沒什麼波瀾了,不服王化的,基本在長期的困剿政策中被消滅了,剩下的也基本都被劉煦調教得乖巧恭順,從根本而言,他們接受的是安東都督的統治,而非朝廷,十多年來,他們也習慣了劉煦的統治
相比之下,原安東都督府下屬的軍政職吏,受到的衝擊要更大,也都麵臨著關乎命運前途的抉擇。畢竟,不是所有安東文武,都心向秦王父子,都願意在安東待一輩子,很多人選擇到安東來任職,除了朝廷安排之外,更多是為了以此為跳板,謀取更豐厚的履曆,獲得更快的升遷。
然而,真要他們從此依附於安東旗下,成為封國官吏,這還是需要痛下決心的。出身越好,越是如此。
安東在劉煦的治理下,算是天下寒門庶子的福地,是最不看重門第出身的地方,但是其短板也是明顯的。